大牛博导和年轻博导该怎么选?

不管考博、申博、考研、保研、直博都不可避免面对选择导师的困惑和烦恼,是选择本校大牛博导还是外校?

小科想说的是,无论你怎么选,要能顺利合作才是关键!

选择好导师或能助你成为科研界宠儿

比如大家熟知的颜宁院士选择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其导师是年轻的施一公教授,施一公教授时年34岁,那时颜宁从清华大学毕业。

当然,也或许你会度过煎熬的几年

比如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周昊欣,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读博蛰伏多年间无一作论文发表,这对于广大读博的“天才们”是很罕见的,过程中所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直到2021年,他在 nature杂志上连续发表2篇论文,一鸣惊人。其导师为Andrea F. Young,根据官网周昊欣入学时间(2015年)推算,Andrea F. Young教授那会儿还是助教,且博士才毕业3年,刚入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不久。

大牛博导和年轻博导该怎么选?

来源:搜狐网

A.F Young 课题组网站

https://www.afylab.com/members

但导师选的不好,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小科读博时候认识的一个高一年级博士学长,直博第4年,退学转硕士毕业,导师为系主任、曾获国家XXXX基金资助,时年已过45岁。另一位国内某TOP2生物学系2015级女博士,硕博连读第5年,拿硕士毕业证毕业,其导师博后回国5年,为特聘研究员,应该算是较年轻的导师了。

所以在纠结“本校大牛博导和外校年轻博导该怎么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纠结于导师的年龄及本校还是外校的问题,而应该从多维度分析,明白博导是什么?能给你带来什么?你需要做什么?

01导能给你带来什么?

人脉、学术技能、悉心指导、生活关怀

博导是我们初入科研领域的领路人,基于博导而建立的同门、师叔/伯、师尊等人脉关系,同时为我们在培养科研思维、提升技能方面给予指导,甚至为我们平衡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提供建议。

牛顿曾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他获得物理学上巨大成就。那么博导就是我们进入科研界的引路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让我们能更近地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圈的“那些事”。同时,读博阶段也是我们逐渐转变认知世界、认识问题的重要转变期,除了帮助我们认识科研工作,也是让我们培养对待学业与生活、理想与现实态度转变期。

我们常常把导师划分为:学术型、工程/企业家型、散养型、复合型

学术型导师:

常常是那种个人介绍里有一堆头衔比如国内的优青、青年长江、百人、万人、杰青、长江学者、院士等,国外的有某学会会士、某科学或者艺术院院士、外籍院士等,当然国内还有各地自己的科研系统的名山名河学者之类的,国外还有各种荣誉教授、终身教授之类的,伴随头衔的还有一堆荣誉的,比如国内的霍英东奖、何梁何利奖、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家大奖以及各行业专业的全国性奖项,国外的例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天才奖之类的,这个大家相对很容易识别。

这类导师算是在学术科研领域中的top存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建树,科研成果相对丰厚,能够助你在科研领域快速入门,就算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也可能是一大众能人的存在,反正进了这个课题组,总有能让你佩服的同门,刷新你对科研的认知。

在这种导师的课题组,你会发现基本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遇到不懂的常见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在课题组师兄师姐那得到答案,经常会有一堆大牛过来课题组进行交流,能第一时间知道大牛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有些大牛甚至是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专家,能让你较早熟悉、了解国家未来的科研资助项目。

当然这类大牛也是很忙的,基本很少能在课题组看到他们的身影,毕竟申请项目、拿基金、学科发展、学生培养还有身兼数职的行政职务等。但这类导师的推荐信为你未来在高校、科研院所、还是留学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你导师的名字或许会成为你求职高校的一个敲门砖

这类课题组管理相对较严格,有规律的组会、考勤等制度,博士课题应该紧密联系课题组科研方向,当然也有很多导师会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新方向或者新突破的领域,但这个是要基于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在这类课题组学生,常常伴有较强的自信。

应用/企业家型:

这类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偏应用方向,大多拥有自己的企业或应用性较强的技术专利或者在一些企业、行业、工程中心等单位担任技术顾问、总工、首席科学家等。这类导师中有些是科研/应用两手都硬,要么就是在觉得学术、行政等领域无望后转向一心谋生活(毕竟现实是房子贵、生活成本高,单靠工资,很难奔小康啊!)。

在这类实验室,你常常能较快了解行业技术难题、症结,了解行业内企业分布、发展状况以及该领域工业水平,导师与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等交流联系密切,为未来给你推荐工作、或者求职带来一定的便利

经常会在相关行业求职过程中遇到自己的师兄师姐或者与你导师认识的高管,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录用参与到他们合作项目的毕业生,大大降低求职的时间、提升求职成功率。

相对来说这类实验室,管理上轻松点、很多导师甚至会给学生发放项目奖金及额外的助研费用,或者外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工作或者项目,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延毕风险(下文会介绍)。

散养型:

这类导师大多已经临近退休、科研方向也相对传统、职业也相对稳定难于再有提升。在某一领域持续耕耘多年,但较难发表高质量或者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在学校的官网或者新闻公告中出现次数也较少,各类应酬也相对较少,基本以家庭为主、教学为辅,科研经费相对较少,重大项目参与度也较少,甚至对学生没有较严格的毕业要求常常达到学校最低要求即可毕业,同门关系相对和谐,也没有严格的学生考勤制度,偶尔能和导师通过微信、邮件联系,或者偶尔来个学期总结也是常见的。

这类的实验室学生,延续以往的师兄师姐研究方向发散开去或者自己找个能让自己毕业的研究方向,导师的干预度不是很大,所以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甚至在毕业年可以出去实习、找工作,但在科研学术指导上相对较少,进步也较慢,大部分科研过程靠自己或者同门师兄姐帮助和指导,科研资源也不像学术型导师课题组那么丰富,这类学生相对能较愉快度过学术生涯。

复合型:

这类导师常常伴随着多种特征,理工科领域可能从欧洲回国导师居多,社科类也较多,他们在国外名校毕业,拥有一定亮眼的学术成果,同时兼顾生活也热衷学术,继续追求在学术、职业发展上更进一步,同时对待学生没有那么严格的考勤制度要求,也乐于与学生交流,偶尔也能出现在课题组办公室与大家交流、开展定期的组会等,但对毕业要求方面又不如散养型导师那样放松,要求博士生课题必须与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相关或者相近。

在与这类导师的交流过程中会发现,常常师生关系较和谐,导师的口碑较好,因为也能及时获得导师的指导,课题组学生常常能较顺利毕业

当然,小科在这里只是较概括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导师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准确对标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适的选择。

02博导的同与异

听听已毕业博士的心声!

“翟天临事件”及大量名校被退稿等事件爆出后,上至中央下至各高校都在加强对博士科研培养过程的管理,通过层层严格把关,把压力传导到学校、学院直至各导师及学生本人。因此,近年来,可以明显发现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

所以小科在这里想和各位小伙伴要说的是,无论是在面对本校大牛还是外校年轻导师,保持良好的科研素养、遵守科研规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不同的是各个导师个人魅力、指导风格有所差异。但是如果说要想快乐博士毕业,恐怕有点难,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在思想上有深刻认识和准备。下面来听听已经毕业的博士们对他们导师的看法吧。

A君:

现为某中部省级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之前认识的时候,那会儿正在脱产读博,他们导师是该领域的大牛,年近50岁的教授。读博期间,每学期导师会把要读的书推荐给学生,每个月或者2周轮流课题组汇报读书心得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其他时间也要求每天按时到学习室,参与集体学习和讨论(有些时候要学习古文,如果涉及边疆史还需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撰写论文期间,对学生给予详细指导,从论文格式、技术规范,细到标点、注释、关键词提取、文献来源、学术概念、定义是否准确等到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思想水平、都会有详细的意见和严格要求,但能保证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博士毕业要求达到学校要求的2篇C刊。

课题组经费充足,但课题组发放少额的助研津贴,整个求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史料收集等,经常辗转多地历史博物馆、档案馆,采访参与或者了解当时历史过程的在世人员,甚是辛苦,最终延期半年毕业,毕业论文获得各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高度评价,在A君发表著作时,还专门为其作序。大多数课题组毕业生去政府机构、高校或者党校工作

B君:

现在某企业工作,非全日制在职读博,其导师为某近60岁的二级教授、课题组组长,课题组另拥有多位博导,其导师每天按时来办公室,每天安排课题组年轻导师统计迟到早退人员,对学生毕业要求明显高于学校、学院的统一要求,课题组经费虽充足,但是由于学生也多,经常要去其他课题组借用设备或者试剂,偶尔发放一点博士助研津贴(基本可以忽略)。

同组博士毕业分别由同组的各位博导亲自指导,博士生平均发表一区或者二区学术论文3-6篇,大多数能按期毕业,除每周开课题组组会,基本是持续一下午,对课题组各位学生进行指导,包括数据分析来源、合理性、进度、下一步科研计划安排等给出意见,课题组同门关系相对融洽,但由于是非全缘故,基本在工作日看不到B君的。

B君课题组毕业的博士,基本被推荐出境交流或者继续博后然后少数博士毕业生获得留校工作或者被推荐去其他高校机会,由于导师在该领域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因此,很多博士在读博期间就参与基金申请、论文评审、项目申请书审阅等工作,提前打好了独立工作时需要的一些科研素养基础,综合能力较强。

C君:

现为某沿海省公务员,其导师是获得青年千人计划资助,担任系学科带头人,在欧洲留学多年,与世界名校课题组有较紧密联系,常年派课题组学生去欧洲课题组科研合作项目交流1个月,交流期间的来往费用及生活补贴等由项目经费承担,课题组其他经费也很充足,每个月可以拿到800-1200不等的助研津贴。

同时支持本组的学生申请留学机会,积极为她们写推荐信,每个月平均开2次组会,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去办公室交流,学生写的论文基本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内修回,辅助学生回审稿意见,平时会通过微信和邮件联系学生,很少来课题组办公室查岗,也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规定,和同系其他课题组差不多就行。

课题组学生基本能发表3篇二区及以上文章毕业,基本能按期毕业,偶尔带学生进行课题组聚餐,与学生关系融洽,口碑在全院都较好,所以非常受本院学生欢迎,课题组毕业学生有去本地区的二本高校、也有去企业或者去政府单位工作的。

D君:

为某西南省份大学与中科院联培,导师为该学院院长,获得过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平时要在中科院及大学两头办公,所以平时很少能见到。导师为人温文尔雅,给课题组博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2000助研费、奖金等。

主动为课题组一家境不太好学生治病支付医疗费用,平时节假日会组织大家聚餐,经常劝诫学生为人清白,严于律己,教导课题组学生毕业后互帮互助,积极关心课题组博士的婚姻、家庭情况,同门师兄弟之间关系和谐。

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汇报进度,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只会对课题的大方向给予指导,具体日常的工作由课题组其他第二导师指导,科研态度严肃、不允许弄虚作假。

在学生眼中,是慈祥的长辈、治学严谨的学者、成果转化成功的科技人才。课题组毕业的学生积极推荐进大学、科研院所,由于导师在行业内名声较好,基本课题组学生求职较顺利

03提早规划未来,作出选择!

学术/科研界?工业界?或其他?

不管你选择何种导师,重要的是能够合作顺利及时毕业,而不要发生像杨德宝、陶崇园等那样的悲剧。无论是未来选择继续科研、还是选择去工业界或者是去政府事业单位等,能够获得合格的双证,是你一切计划能实现的前提。

因此,首先在选择导师之前,先关注你感兴趣的导师研究方向具体是做什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如何,应用前景或者是否具有实验室独特的研究特色领域。毕竟方向有时候大于努力,好的科研方向能为你较快获得合格的paper,提前拿到毕业的门券。

其次,一定要多关注课题组的同门就业去向和前景,很多课题组网站会给出,也可以去相关课题组打听,多听听同组毕业的前辈们的建议和经验,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本课题组研究方向是适合继续科研还是去企业等。

再次,多听听其他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擦亮眼睛。导师的人格或者性格特征很大程度决定了你这读博期间的郁闷程度。了解读博期间给予的资助情况,毕竟读博期间还是要自给自足。关注课题组的境外交流机会等,毕竟现在很多求职单位很重视海外求学经历。我身边的小伙伴很多博二就在国外课题组合作科研。

最后,小科祝福大家都能选择到称心如意的导师,能够顺利开展博士求学过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如何应对美国留学永久拒签的困扰

下一篇

如何应对美国留学没有疫苗证的问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