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规划适合他们的竞赛?

“没有顶尖的竞赛成绩是不是就无缘藤校或者Top10了?”

“周围的同学都参加了CTB,再参加还有意义吗?”

“参加了半天竞赛打不出好成绩,是不是对申请就没帮助了?”

“如果没有竞赛奖项,孩子还能用什么证明自己?”

对于公立学校国际部新高一或国际学校9年级家长而言,似乎在孩子踏入高中那一刻焦虑点就变成了“竞赛”“竞赛”“竞赛”,就算不清楚竞赛到底能为申请加分多少,但追赶竞赛的脚步丝毫不敢松懈,仿佛没了过硬的竞赛,孩子的能力就无法体现了一样。当然,网络上,“国际竞赛奖项已成为爬藤学生必备”的呼声也无疑加重着家长们的焦虑。

那么,在美本申请中,竞赛是不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如何帮助孩子规划适合他们的竞赛?到底怎样在申请中充分利用竞赛的价值?

竞赛只是 “荣誉” 之一

很多家长对竞赛的认识,源于Common App申请表中的五个 “荣誉”(Honors),误以为一定要参加很多竞赛,并且获奖才能助力美本申请。甚至有家长担心,如果孩子没有在竞赛中取胜,最终会没有足够多的奖项填入申请表。

事实上,大家通常理解的“荣誉”只是与学术直接挂钩的学科竞赛,如美国数学竞赛AMC、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等等。而获得AMC10全球卓越奖或iGEM金奖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孩子在这一领域的知识水平和实力。美国顶尖大学非常关注申请者的学术兴趣、能力以及潜力,学术类竞赛成绩能够提供一个明确且量化的成果与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前赴后继扑向竞赛,因为一份竞赛的好名次可以成为增强申请竞争力的砝码。

但说到底,竞赛只代表了荣誉奖项中的一小部分。机构早期规划主管Zhixin老师常常会告诉家长,除了竞赛奖项,还有很多其他的学术和非学术荣誉能够体现孩子的实力与特质,比如科研项目的成果、在学校和年级中取得的成就、其他外语能力评级、参与社区服务获得的嘉奖、体育和艺术类奖项等等。

事实上,这样的“荣誉”在机构并不少见。上个申请季被耶鲁大学录取的 Annie,她的 “奖项” 中,除了 John Locke 论文竞赛入围,其他四个奖项分别是获得校内奖学金、出版图书、全校唯一的学者奖,以及所写文章在学术论坛上获奖——而这些都不是典型 “打比赛” 的成果,却都展现了Annie在学术上的深入探索和能力。而被哥大、杜克、圣路易华盛顿等校录取的 Noah 则在申请表中将自己的西班牙语和法语等级水平作为“荣誉”的第一项,因为这些为他申请拉美文化与国际研究专业提供扎实的文化与语言基础。

机构导师通常不会建议学生一味在竞赛上“死磕”,而是关注学生整体申请材料的构建,尽量能够在荣誉板块多维度展示学生不同类型的荣誉,与活动、文书等材料呼应、联系。

没获奖不等于浪费时间

尽管竞赛不是“荣誉”的唯一解,但对很多刚刚进入国际赛道的家庭而言,却是能够快速开始的一种尝试。很多孩子跟着同学报了名,懵懵懂懂参加比赛,然后顺利陪跑,颗粒无收。那么,没有获奖的参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就是浪费时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导师们不会建议盲目跟风参加,但任何一段竞赛经历带给孩子的都不会只是申请表填写时的100个字符(Common App中每项“荣誉”的填写上限为100个字符)。参与竞赛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督促,一种助推力量,让孩子自己或者是和伙伴一起,着手去做,去挑战自己。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他们亲身参与过——知道如何开始,怎样一步步推进,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可以尝试用什么方法解决,过程中怎样与他人配合——就都收获了学术探索和个人成长中非常宝贵的一课。

另一方面,所有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巧妙地呈现在申请中。它们可能是一段独特的活动经历,主文书中的一段难忘经历,也可能是Why Major或Why School中的前因后果,构成申请材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Joy同学就曾根据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开始研究AI图像去模糊处理技术,并带着自己的项目参加科技展(Science Fair)评选,却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尽管对结果感到失望,但这段失败的参赛经历并没有阻断她在这个项目上进一步的探索。在导师的带领下,Joy从应用层面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和施展空间,她在提交给MIT的申请中详细阐述了将这项AI技术用于水下考古的应用设想,并且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考古知识的掌握,展现了自己文理兼修的综合素质。

正如Zhixin老师所说的,“当学生真的投入其中,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些东西。而我们希望带领学生做的就是把那些东西提炼出来,在申请中展现出来。”

竞赛选择需周全考虑

说到这里,怎样才能从五花八门的国内外高中竞赛中选出真正适合孩子,让他们收获最大的竞赛?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竞赛是否有助于探索或深化孩子的学术兴趣和学科实力。很多学生在探索阶段可能还没有明确学科方向,但导师会通过头脑风暴,以及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在规划中梳理出几条建议的学术轨迹。而竞赛本身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

录取圣路易斯华大、密歇根安娜堡、CMU等校商学院或经济专业的Juno原本为自己设想了一条典型的理工之路,但参加商科社团打比赛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发现商科的内容和比赛结构更加适合自己。随着参加更多的商赛,他的学术方向也渐渐发生了调整。

Yao老师在制定规划时通常会考虑不同学科在竞赛设置、考察方式上的不同。STEM学科相关的竞赛是最多的,以数学为基础,其他方向有物理、化学、生物和CS建模等,理工类竞赛大多数都以做题为主的知识性竞赛。商科经济里会分为经济类的知识比赛和创业项目类比赛,后者往往更加考察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文学科中的写作比赛偏多,注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其次,竞赛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同样是导师们所关注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在竞赛中挑战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但竞赛难度如果与学生实力差距太大,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容易受打击。”Yao老师会建议学生先做一套以往的竞赛题目,实际感受难度是怎样的。对于一般学生而言,9、10年级参加一些相对容易的竞赛,积累经验,然后在11年级去尝试突破。

此外,时间、费用、是否需要指导等现实因素也是竞赛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

竞赛的选择上并没有一套直接照搬的标准答案,哪怕是相同的学术方向、相似的学术水平,想要复刻“前人”的成功道路也未必是最合理的选择,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学术潜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名校录取学生和“普通申请者”差别到底在哪儿?

下一篇

DSE考试全球升学之路有哪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