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多变,储才为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在移动互联网革命尚未落幕,人工智能激荡而起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呼唤新的教育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民族振兴为精神起点,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应对世界时局之变,是独特而重要的教育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识别和探索,更需要学校以战略眼光、创新的体制和优质的资源予以培养支持。国际学校,天生面向世界,具有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优势,肩负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使命。作为引领全国教育风向的北京公立国际部,联动科研领域杰出专家,整合国内外高端教育资源,打造专项实验室,拓展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突出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1、选拔标准“多一扇窗”,评价机制“多一把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现实而紧迫的话题,涉及多学段、各环节、全要素、多主体。虽然在理论方面尚未成熟,标准也无法统一。但在实践层面,北京各公立国际部已开始通过探索,摸索出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拔尖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素质综合人才,又涵盖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因此,如何选拔人才,激发个人特质,除了考试之外,还需要“另一把”尺子,建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创新,让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有发展的机会。
在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本科的录取要求往往成为北京公立国际部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除了学术严谨性、年级排名、在校成绩、标化考试成绩、文书和推荐信等学术标准之外,世界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招生要素中,课外活动、天赋特长、个性成为重要的非学术标准。北京公立国际部将未来大学的遴选标注提前到初高中时期,对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估,甄别未来创新人才。
人大附中ICC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利用高端实验室作为重要优质资源,打通早培班和ICC后,人大附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2022年,在北京市英才计划356人入选名单中,人大附中占据29个席位,ICC便占据23席。
【英才计划】
“英才计划”即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开展。目的在于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推动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地,实现人才能力从“高原”到“高峰”
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和多学科交叉视角,经纬纵横,兼顾不同的观点,以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创设创新环境,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个性的表达为导向,有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通从知识体系到实践应用的贯通路径。
2019年,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延续红色基因,承载复兴之梦,成立英才学院。近几年,学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汇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力量,设立高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从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等多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充分的、持续性的、个性化的发展。
2020年,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英才计划、后备人才拔尖计划、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翱翔计划以及校外高端实践基地培养项目。计划主要针对基础学科能力出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工程学、经济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有明确研究课题方向,参与过项目课题研究的学生。入选学生被推荐进入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从事前沿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方法及论文撰写技巧。
图源:启航远翥
八一学校国际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具有理工学特色的育人模式。国际部创立初心,即是培养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继续深造的科技后备人才。因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引领下,学校创建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重点培养拔尖学生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3、创新课程体系,打造顶尖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筑基性工程”,需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并融入世界性、前沿性的创新要素,才能回应时代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由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2025人才十大核心技能中,“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被雇主认为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性将会最快增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能力和刚需,也是课程体系创新的重要方向。打造创新性、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建立批判性和辩证分析的能力,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多元路径,并从中找出最具创造性和独特视角的解决方法。
自成立以来,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以连续9年升学成绩全国第一、多次创造全国升学记录的辉煌成果彰显其强大的教育教学实力与国际教育水平。国际部坚持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实学科基础、创新审辨思维的国际型人才。通过持续的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具有校本特色的“4+4”课程体系,并不断通过学术治理体系改革聚焦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开设国际高中课程最多的公办学校,人大附中相继引入A-Level、AP和IB课程,在国际知名大学中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和校友资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人大附ICC持续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大附中的早培项目在个性化设置课程和因材施教方面的心得和经验,以涵盖8大学科门类50余种特色研究课为最大亮点和特色课程,人大附中ICC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图源: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CC
北京一零一中学国际部开设拔尖创新课程,实行混龄、跨学段、跨校区、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式学习等灵活学习方式,深度开发学生潜能,使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北京中学国际部聚焦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持续创新课程体系,搭建科研平台,以独树一帜的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AP课程与五大拓展课程系统的技术上,学校开设了基于大学专业导向的研究型课程(MFP)、英才学者科研课程、脑科学课题研究等,提升科研能力。
4、联动国国内外资源,培养中国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国际学校,在联动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跟进世界前沿研究领域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与世界顶尖高校、高中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接轨国际。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实验室和技术平台以及创新环境。通过链接国内外资源,以差异带动差距,以资源驱动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校企联合、产教融合,也将围绕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集多方合力,实现贯通培养。
人大附中ICC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进行打通,邀请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业界单位群策群力,更借助背靠中国人民大学府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相关院系学科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在科技创新领域,学校请来了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学中心等单位的院士、教授,一起就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展开讨论。
图源: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CC
北京一零一中学国际部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军事科学院、腾讯、小米、字节跳动等单位合作,建设高端实验室。比如:英才学院与与北大前沿计算中心、腾讯公司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建立芯片与计算思维实验室,与军事科学院、航天东方红公司合作建立航天科学实验室,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先进智能车辆技术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合建脑认知科学实验室,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合建未来战争构想实验室等。
北京一零一中学国际学英才学院更多实验室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学术导师的引导和认可。北京中学国际部通过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校园、院士开学第一课、BA大讲堂、中外教师STEM教学、构建未来理想学校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与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当代卓越科学家与未来创新人才对话,拓展学术视野,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八一学校依托红色基因,与国内外顶尖高校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高端科研资源。明确学术发展路径,强调实践与创新,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国际部教师以专业热情助力学生成长,深化科学人文教育。未来,与国内外高校持续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共筑科技教育强国梦!
人工智能时代,创造性工作的需求增长,细分工种愈发细密,毕其功于一役的时代已近尾声,终身学习持续创新才是王道。如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也终需回归教育的沃土。作为国际学校,理应担当国际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甄别未来人才,培养创新英才,以教育滋养生命,以教育增进智识,以教育面向未来。
*文中资料皆来源于各学校官方公众号,如有出入,欢迎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