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 APP 项目真的能为美本申请加分吗?

最近几年,很多家长反映,中国学生在申请过程中的“内卷”现象已经很严重。不论是SAT托福这样的标化成绩,还是校内的 IBAP 课程,甚至实地考察和科研活动等,都逐渐变成了“标配”,而不再是少数学生用来提升背景的加分项。

我的一位招生官朋友在之前和我分享到:“学生在申请中要脱颖而出确实变得越来越困难家长和学生也常常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发展方向。”

实际上,她在招生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 9、10 年级时已经逐渐对某些学科表现出强烈兴趣,但他们通常对下一步的方向还很模糊,也不清楚该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自己的兴趣。

很多“普娃”在选择专业时更随大流,比如近年 CS 很热门,很多学生就选择计算机专业;而一些喜欢文科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就业前景而转向更“实用”的学科。我个人认为,申请过程其实可以把兴趣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从事 APP 和软件开发 7 年的工作者,我最大的感受是,软件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想法和个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你的软件为谁而做?想给什么样的人(如老年人、少数群体、游客等)带来什么样的便利?这样的初心展现出了你的志向。

2、在界面设计上,你是更在乎用户体验,还是商业性?你是否愿意为了赚钱而让你 App 的首页充满一抬手就会跳转的广告?还是尽量简化文字和页面,尽量让用户一键解决问题?这展现出了你的价值观。

3、你在实现 App 的功能时是否愿意花很多个小时解决一个小 bug、小问题,尽量把用户体验做得天衣无缝?这体现了你是否谨慎,是否愿意为了相信的事物全情投入。

你制作的 App 的每个细节,实际上都是你个人气质品味、价值观、审美态度的体现。

举个例子,大家觉得支付宝和微信的使用体验有什么区别?支付宝界面繁杂、充满广告,有时一些理财产品对普通用户来说显得难以理解。微信则追求简单直观的设计,提供的产品也尽量让用户一目了然。

这两款产品其实反映了其创始人或设计师的风格和气质。比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他对人亲切,希望把所有人当作朋友,这种人生观透过产品传递出来。而支付宝创始团队更利益驱动,什么数据好就做什么,即便这会让人困惑。

在美国留学申请领域,所有文书和材料的目标,都是为了让招生官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愿意为了什么而付出时间,你怎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而做 App 的过程就是思考“我在乎谁”、“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为了他们我愿意克服什么样的困难”等问题的过程。App是用画笔和代码写就的文书,招生官通过手指的互动来阅读它。

从这个角度来说,APP 或个人网站是很好的媒介,它能在细微之处展现学生的独特性,让招生官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作为美本申请者,你的文科背景很强,你在高中修了最高难度的历史课,拿到了高分,你考了 APLANG 和 APLIT ,也都拿到了高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pre雅思课程衔接班适合哪些学生?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