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每家中国人的厨房里都有一种无声的调味品。这是一种微小的晶体,它能够改变一道菜的口味,引发一场国际辩论,甚至搅动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和误解。

你大概早就猜到了它是什么 ——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简称 MSG。它不仅仅是一种不起眼的增味剂,味精的历史还贯穿了日本厨房、中餐馆、美国小吃货架,并最终坠落在食品科学和社会偏见的交汇处。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为什么味精长期以来一直被妖魔化?它是如何成为一种阴险刻板印象的象征的?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1908 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妻子的日式高汤中品尝出了海带和鲣鱼干的独特味道。出于好奇,身为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教授的池田成功的从海带分离出了谷氨酸,捕捉到了这种他称之为鲜味的味道。他用少量钠将谷氨酸稳定化,最终制成我们所熟知的

—— 味精。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味精很快在东亚各国的厨房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能提升口味,还能连接烹饪传统。但随着味精开始向西方传播,它与亚洲移民在全球各地传播的种族主义偏见纠缠在一起。这种被誉为“味觉精华”的调味品,很快在西方就成了“外来威胁”的象征。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西方民众对味精的不信任始于1968年,当时一个名叫Robert Ho Man Kwok 的美籍华裔医生致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Kwok 在信中表示味精可能是他在一家中餐馆就餐后出现麻木、心悸和虚弱等症状的原因。

“每次去中餐馆吃饭,我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症状 …… 颈后部麻木,逐渐蔓延到双臂和背部,全身无力,还有心悸。”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尽管这只是一个猜测,但媒体抓住了这个故事创造出“中餐馆综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一词。突然间,味精不再只是一种调味品,而是潜伏在中餐里的一种威胁,进而使所有东亚菜系都陷入到质疑当中。

Kwok 作为一个华裔的现身说法(有考证显示 Kwok 其实并不存在,这篇文章的实际作者是一名毕业于 Colgate University 的白人男子),更加助长了长期以来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将中国移民描绘成“无法同化”的人,他们的习俗也因此值得怀疑。整个20世纪初期,美国的华人社区都面临着严厉的排斥政策,这些政策将他们打上了“永久外国人”的标签,而食物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正如历史学家伊恩·莫斯比 (Ian Mosby) 指出的那样,对味精的诋毁是一种“烹饪异化”,让主流美国人可以堂而皇之的质疑中餐馆的安全和清洁,而不会被扣上偏见和歧视的帽子。

在“中餐馆综合症”的冲击下,中餐馆老板们被迫挂出“NO MSG”的标牌。其本质则是一种为了安抚恐惧的公众,而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自我贬低。

于是,味精成为一种文化把关工具,将中餐标记为劣质食品,而同样添加大量味精的美国制造的零食和调味品却从未受到审查。这种双重标准让反亚裔偏见在健康问题的幌子下得以滋生,而中餐则被归类为廉价、可疑的外卖食品。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味精的污名最能说明问题的部分,或许是它所暴露的文化双重标准。虽然中餐里的味精遭到了强烈反对,但美国制造的食品,比如品客薯片和多力多滋玉米片,却从未引起争议。味精以“Enhancer 621”的名字在加工食品中随处可见,但却只有在中餐馆里才成为被鞭笞的原罪。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这种双重标准清楚地表明,对味精的恐惧不是出于科学,而是一种文化偏见 —— 一种疏远中餐并将其标记为危险的方式,仅仅因为它是“外国的”。

这并非美国人第一次怀疑外国食品。

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因烹饪中大量使用大蒜而受到嘲笑,而印度食品则被认为过于辛辣和不卫生。当这些菜肴最终被接受时,下一个被嘲笑的“幸运儿”就变成了中餐,而味精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种双重标准表明,科学中的错误观念很容易被用来维护现有的文化偏见,不仅影响公众舆论,还影响现实生活。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如今,新一代厨师、科学家和网络大V们正在重新将味精作为全球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Momofuku 餐饮集团创始人 David Chang 称味精为“未来的盐”,并在自己的菜肴中公开使用味精,并挑战食客们反思自己的偏见。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不再隐藏味精,甚至还带着骄傲地使用它,这不仅标志着人们对味精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也标志着东亚菜系和食物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伦敦留子墙裂推荐的“白人克星”

王贵仁麻辣烫:

Our foodinclude all allergysources / Ourfood are not forVegetarian /Our food can not beNo Spicy.

或许还应该加一句:请自助添加 MSG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在食品博物馆,味精展品追溯了它从池田实验室到美国厨房的历程,为终于准备好打破神话的公众重新阐述了这一故事。味精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一种配料,它还是亚洲厨师和食客恢复传统、无所顾忌地烹饪以及宣称没有任何调味品可以定义文化价值的一种方式。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这种小小透明晶体的故事提醒我们,我们饮食文化中最有害的成分并不总在于食物本身,而是带着文化偏见与傲慢的叙事。即便诸如FDA、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这些官方机构和顶尖医学中心早已明确了味精的安全性,它的名声仍然与数十年的偏见纠缠在一起。

当我们打破这些神话时,也许就能学会把食物看作是文化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障碍。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味精过敏没有根据

味精会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即“中餐馆综合症”),这一说法已被数十年的科学研究推翻。大多数报告的味精过敏反应被发现是安慰剂效应,因为双盲研究中的受试者经常报告即使没有味精也会出现症状。

味精由细菌而非真菌制成

与普遍看法相反,味精并非源自真菌。现代味精是通过使用细菌发酵植物糖(如甘蔗或玉米中的糖)而产生的(类似于酸奶的制作方式)。不涉及真菌,因此如果你是真菌过敏,则无需担心。

它是许多食物的天然成分

许多人认为味精是一种人工或有害的化学物质,但味精的主要成分—— 瓜氨酸,实际上天然存在于西红柿、蘑菇和帕尔马干酪等食物中。人的身体甚至可以自行产生谷氨酸,消化它的方式与消化食物中的谷氨酸一样。

动物研究并不能说明问题

味精会导致脑损伤的说法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动物研究,但这些“科学研究”的方式居然是直接将大量味精直接注射到小鼠的脑中。类比到人体相当于一次性吃下半斤味精,这简直荒谬至极。

生物化学科研项目

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味精的神话与现实:科学和种族主义的跨世纪斗争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PS修改雅思成绩单 留学生造假入学 直接被判刑

下一篇

高三生必看!2025年强基报考快问快答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