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会不会social影响有多大?

科研圈里,一直有个备受争议的话题:social不行,科研生涯也就到头了?对于怀揣科研梦想,刚刚踏上学术征程的年轻学者来说,社交能力在科研道路上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真的是决定科研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吗?

科研圈会不会social,影响有多大?

图源:知乎

01、科研圈怎么social

(一)“朋友”效应

很多人对科研圈社交的认知往往始于一种功利导向,在论文送审、基金申报、职称答辩甚至是获取内幕消息方面,大家似乎都期望能有那么几个“朋友”搭一把手。这种社交关系并不一定建立在性格、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上,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今天你帮了我,明天我帮你,彼此在相互的领域内提供帮助,成为利益场上的伙伴。

(二)“靠山”效应

与“朋友”效应更多集中于平辈之间不同,“靠山”效应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向上社交。对于硕博生和青椒来说,如果能够social到一个大靠山,无疑会获得巨大的助力。从学术话语权、学术资源,到人员配置、实验室硬件等方面,有了本领域内的大佬作为靠山,就相当于拥有了调用自身原本难以企及资源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

(三)“机会”效应

社交对于硕博生和青椒的加成还体现在潜在机会的获得上。想象一下,同样两位做小众领域研究且学术能力不相上下的科研人员,一位经常出去开会,结识同辈、声名远播;另一位埋头苦干,很少社交,通常前者往往能获得更多学术合作、项目合作的邀请。

但机会这件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很多时候的社交对于提供机会的加成并不明显。能够抓住机会的前提仍然是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并非人人都能幸运地得到机会并成功把握。

科研圈会不会social,影响有多大?

02、social并非科研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

(一)实力才是根本

无论是社交带来的哪种加成,其前提都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实力。想要通过社交得到科研界的好朋友并获得便利,你必须要有能够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能力;想要借助大佬的资源,你要么有足够的潜力,要么为大佬付出足够多,否则为什么会选择你呢。

想通过社交获得更多机会,前提也是你具备抓住机会的能力;否则即使social遇到机会摆在眼前,也可能被白白浪费。社交能够带来的好处永远只是锦上添花,而不可能是雪中送炭。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即便善于社交,也很难获得长久的增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二)“科研孤儿”也可能更容易做出成绩

在科研圈中,有一部分人被称为“科研孤儿”,他们鲜有人脉。如果本身处于好平台不缺项目,这种状态也并非坏事。一方面,“科研孤儿”由于缺乏社交关系的纷扰,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应酬往来。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钻研自己的研究课题,从细微之处挖掘出有价值的发现。另一方面,“科研孤儿”在困境中往往会培养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没有大佬的指引和人脉的支持,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促使他们不断挑战传统思维,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03、social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平级社交

科研圈social别只盯着大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很多时候,最有效的社交不是向上社交,而是平级之间的相互扶持。你是博士就去认识其他学校的博士,你是青椒就去认识其他学校的青椒。识于微时的关系往往更加珍贵,当大家一起成长起来,就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展示资源,实现共赢

现代职场社交最重要的底层逻辑是资源互换。在科研圈同样如此,社交的功能是互相展示资源、需求,再进行资源交换,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年轻人最大的资源往往是劳动力,而大佬则拥有资金和人脉,如果你能向大佬证明自己是一个高产出的学者,能够为他带来利益,他就有可能支持你。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大佬们的交往之间。

为什么大佬们喜欢互换学生,因为熟人推荐意味着人员比较靠谱,关系交错更加稳定。为什么大佬们喜欢青年俊杰,因为青年俊杰已经在能力上证明了自己,让大佬确信这是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当然,社交的基础是要建立在1+1>2的原则下,这样每个人得到的资源都大于原来单干的状态,才能加速自己的科研事业。

04、科研圈social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无效社交

对于大学生和硕博生来说,避免无效社交至关重要。除了无头苍蝇般跑会议、盲目加大佬微信外,还有一些行为也需警惕。比如,为了社交而社交,参加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活动,仅仅是为了扩大所谓的人脉,这往往只是浪费时间,且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交流。在选择社交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与自己科研方向的关联性和潜在价值,确保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启发或合作机会。

(二)不得罪领域大佬

在科研圈,得罪大佬可能意味着在圈子里没法混下去,得另谋出路。大佬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一个电话就可能决定你的科研生涯走向。所以,在社交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大佬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除了避免冲突,还需注意不要过度阿谀奉承。保持真诚和专业的态度,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赢得尊重,而非靠讨好来获取关注。

(三)杜绝虚假包装

在科研圈社交中,切不可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进行虚假包装。不要夸大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力或资源。一旦被揭穿,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还可能给自己的科研生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避免排他性社交

不要形成小团体,进行排他性社交。科研圈需要开放和包容的交流环境,与不同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交流合作,才能拓宽视野、激发创新。如果只和固定的一小群人交往,排斥其他人,会限制自己的发展,错过很多潜在的机会。

写在最后:科研圈大体有两种做大做强的方式:一种是个人或者所在团队非常强大,不会缺项目,这种人不用刻意social;另一种是通过合作、社交加速自己的科研事业。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有自身硬实力、能与别人互帮互助的资源,这是在科研圈立足的根本。在探讨科研圈社交的重要性时,我们不能忘记科研的初心。

对于大学生和硕博生来说,如何在社交和科研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脉,获取更多的合作和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坚守科研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用实力说话。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辍学率近10%的专业 仍有20万人拼命申请...为什么?

下一篇

2025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4+0国际本科项目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