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组里和组里来联培的师姐交流,发现国内博士生毕业有小论文的发表要求。有的学校可能规定至少发表一篇SCI毕业,有的课题组可能要求会更高,只有少部分学校并没有对发表小论文有明确规定。
反观国外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博士生毕业都没有具体的小论文要求,只要大论文通过答辩即可。这也导致很多人会认为海外博士没有小论文的发表要求,毕业会相对简单。
01国内博士VS海外博士
*本文以环境科学作为案例学科,列举该学科国内博士和海外博士的真实毕业案例,并对毕业要求差异进行分析。
国内博士
A博士,中部Top985,四篇SCI一区
A博士毕业于中部某Top985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校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即可毕业,而课题组则要求一篇SCI一区(中科院分区)才能毕业,导师为国内四大青人才。
A博士在读期间帮助导师完成两个小的横向课题,并发表四篇第一作者SCI中科院一区论文(无子刊),用时四年顺利博士毕业。
B博士,Top2,一篇Nature
B博士毕业于国内Top2高校,学校对于博士生毕业无论文硬性要求,课题组要求有一篇SCI一区(中科院分区)才能毕业,导师为国内四小青人才。
B博士在读期间基本没有碰过横向课题,几乎全部时间都用来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内容。虽然用时五年才顺利毕业,但B博士在最后阶段发表一篇Nature正刊,最终顺利留校做博后。
C博士,东部211,六篇SCI论文
C博士毕业于东部某211院校,学校对于博士生毕业要求为一篇SCI论文,课题组要求为三篇SCI论文(不限分区),导师为省部级人才。
C博士在读期间帮助导师完成六项横向课题,并挤出时间来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相关内容,顺利发表六篇SCI论文(两篇一区、两篇二区、一篇三区、一篇四区)。
C博士用时四年半顺利毕业,但由于六篇SCI论文的相关性较差,所以博士毕业论文盲审受到一定影响。
海外博士
D博士,英国QS前50高校,无小论文
D博士本硕就读于国内985高校,硕士发表两篇小论文后顺利申请CSC来到英国QS前50高校读博。在读四年期间,D博士并没有小论文发表,学校和导师也对发表论文没有硬性要求。因此D博士最终无论文毕业。
然而在毕业之后的一年时间内,D博士将博士毕业论文拆分,顺利发表了四篇SCI一区(中科院分区)论文,并回国找到教职。
E博士,北美前30高校,两篇大子刊
E博士本硕博均在美国就读,利用本硕成绩顺利申请到Top30高校全奖博士。虽然学校对于毕业没有硬性小论文要求,但华人导师依然要求课题组必须每人至少产出一篇高水平(无明确定义,全凭导师心情)论文。
E博士在读第一年几乎全部用于上课,第二年开始才逐渐接触博士课题,并于第四年和第五年顺利接收两篇大子刊(第一作者),顺利毕业后到沙特继续从事博后工作。
F博士,澳洲Top8,无论文毕业
F博士就读于澳洲八大的一所环境科学强校,在读期间F博士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博士研究。虽然导师和学校没有明确毕业要求,但F博士为了毕业后回国发展,所以一直在努力投稿论文。
然而,F博士的论文发表之路非常不顺,论文一路从一区Top投到三区。临近毕业时,走投无路的F博士决定保住大论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优先毕业,最终用时五年毕业。毕业后大论文被拆分成两篇小论文顺利发表到一区杂志。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环境科学专业国内博士和海外博士的毕业要求的差异。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01小论文的数量
国内的大多数院校对于博士毕业生的小论文数量有着明确的要求,甚至部分课题组对质量也有明确要求,只有达到要求才能顺利送审大论文。
而对于海外博士来说,即使毕业前夕没有发表的小论文,也可以让导师提交委员会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02大论文的连贯性
海外博士的毕业论文更注重连贯性,会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并且整体工作成体系。然而,国内部分博士由于在读期间专注于发表更多小论文,因此有一定可能论文难成体系,导致博士毕业论文支离破碎。
03工作质量
从上述案例也不难发现,海外博士并非无论文毕业,而是由于当前的论文从投稿到最终接收周期较长,加之各种原因,导致在毕业时没有论文发表。但不难发现,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工作质量其实已经相当于几篇小论文,有的可能只是在毕业后才得以发表。
这一点国内博士也是相同的,因为对于博士毕业论文来说,创新性是一项硬指标,国内博士即使发表很多小论文,但也需要将工作串联成体系,并有一定的深度。
02、培养方式不同,导致毕业要求不同
研究课题与方向的制定不同
国内的大部分博士生研究方向会一定程度跟随导师的项目,例如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完成项目并达到一定的发表数量即可毕业。
有的导师可能自己已经不怎么做科研,平日里疯狂申请横向课题,这种情况下课题组的博士有时只需要完成横向并且有一定的小论文发表导师就会放走毕业(比较好的情况下)。
而海外博士由于海外高校普遍重视学术自由和个性化研究,因此海外博士在选题和研究方向上的自主性相对较高,博士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很多学生的课题是自己想的,导师通常只会从侧面进行引导,或在大方向上进行判断,对于研究的内容大多也是没有固定主题,通常以解决科学问题为主。
教育体系的差异
国内博士和海外博士的教育体系差异较大,且海外不同国家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国内博士通常博一上课,修够学分,然后在博二开始正式做科研(虽然很多课题组要求进组就要做科研)。
除此以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博士生需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帮助导师干杂活,实际科研时间寥寥无几。所以对于国内博士来说,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好非科研工作和博士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对于国内博士来说,小论文是否顺利发表始终像一把剑悬在头顶,因为不少高校会明确规定只有满足要求的论文发表之后才能进行大论文的盲审和答辩。
而对于海外博士来说,情况则大不相同。以英国为例,博士生不需要入校后上课,而是直接开始做科研,学制虽然标注有四年,但实际上只有三年,最后一年可以自行安排,撰写毕业论文,甚至有人传言到点即可毕业。
而北美地区的博士(尤其是全额奖学金博士)同样需要在博一上课,之后还有可能会包含助教任务等。但无论是英国还是北美,博士大多的时间仍然是为科研相关工作服务,很少会出现有大量横向课题需要完成的情况。
而有的岗位制博士本身是需要通过完成横向课题达到毕业要求的,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
与导师的关系的区别
导师是博士生生涯最关键的角色,能够决定一名博士生是否顺利入读以及后续毕业相关事宜。国内博士和海外博士与导师的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
对于国内博士而言,导师大多数情况下如同自己的老板,而学生更多是员工,需要努力完成老板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甚至是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任务。
而对于海外博士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local导师)导师和学生之间更像是合作者或是科研伙伴。学生当然需要主推科研项目,但导师通常也不会袖手旁观,或是一知半解。有的老白男大牛导师甚至会亲自上手帮助学生debug代码,这更像是一种互相进步的科研模式。
写在最后
总结来看,海外博士虽然不发表小论文,但毕业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篇论文的顺利发表,从投稿到接收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读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和挑战,不论是国内博士还是海外博士,其实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各种酸甜苦辣,并不存在谁的毕业要求更低,只要能够最终顺利毕业,其实都算是人生的一大成就。祝愿大家都能paper多多,科研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