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本科申请过程中,经常会提到学生的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如果说学生的校内成绩(GPA)、校内排名以及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学生的硬件,那么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夏校,课题研究等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近几年,背景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是因为美国名校在评审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多采用“holistic admission“(综合评估法),除了定量化的指标,他们也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思维方式、社会责任感、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官曾说:“我们根本不看(分数),因为凡是申请我们学校的学生SAT大多可以达到满分,你认为我们还会看重谁比谁多一分还是少一分吗?我们只比较学生其他的方面是否优秀。”此外,美本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名校录取名额有限,僧多粥少,使得学生开始重视补充自己的申请背景,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以增强竞争力。
背景提升的途径
背景提升有哪些具体途径呢?总的来说,背景提升有以下几种可选的方式:
1.竞赛
在美国大学申请的Common Application(CA)系统中,除了需要填基本信息外,还有“5个活动奖项”的填写选项。其实无论是理工类还是社科类,都有很多高含金量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合适自己的比赛。比如理工类的竞赛中AMC,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奥匹克竞赛、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是认可度比较高的。商科类竞赛中,DECA/FBLA以及哈佛和沃顿商学院发起的商赛等国际商赛奖项的含金量非常高,同样也非常难拿到。
参加这些认可度高、含金量高的竞赛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兴趣和追求,另一方面获得的奖项也是学生具有较强潜在学术能力的强有力的证明。
Q&A: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竞赛的含金量呢?
▪️获奖人数
获奖人数越少,通常比赛竞争力越高,但并非绝对、即便产生大量的荣誉,只要有足够的参赛人数,或者是多次晋级的结果,比赛依旧有高含金量。
▪️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复杂,名目繁多的赛事,通常含金量都不高,人人都有荣誉,还比什么呢?
▪️获奖比例
过高的获奖比例下绝对没有高含金量的赛事,通常高级别奖项比例都在1%左右。
例如AMC的DHR、HiMCM的Outstanding 等等。某些国内教育机构举办的商赛甚至一支参赛队伍出现七八个奖项的情况。
▪️参赛人数
人数越多,受众越广,通常赛事的影响力也越大
▪️选手分布
通常情况下,参赛人数越分散,比赛影响力越大含金量也越大,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家耳熟能详的学科奥赛,到最高级别便是IMO/IChO/IPhO
▪️组委会
有稳定的有名望的举办方以及在全球各赛区有承办方的赛事,含金量往往都不错。
▪️比赛历史
历史悠久的赛事,可信度、知名度都会大大提高。
▪️商业化程度
商业化的赛事,或有商业公司/教育公司运营的赛事,通常含金量都会大大折扣:
▪️同类赛事数量
同类赛事越少,说明该领域赛事的普及程度不够含金量会偏低。
▪️对应的大学赛事
有对应大学生级别赛事的国际竞赛,通常更系统比赛更有难度层次,这类比赛虽然少,但是含金量往往是一流,例如HiMCM VS MCM/ICM;USACO/NOI vs ACM、ICPC。
▪️报名费用
高昂的报名费和部分高昂的出国参赛成本,会使得比赛参赛门槛变高
▪️评委权威性
评委在学术界及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会直接影响到比赛含金量,东拼西凑的临时评委,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
▪️比赛章程
有详细,系统,一致的比赛章程,会使得比赛含金量更高。
▪️参赛者年龄层次的划分
划分越细,往往赛事的出题,评比等系统,这类赛事规模也比较大,往往都是含金量高的赛事,例如AMC、CMC。
Q&A:学科竟赛和科研哪个含金量更高?哪个更花时间和精力?
二者含金量都很高。要想在赛场上取得佳绩并非易事,这都需要充足的时间投入。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型赛事有明确的考纲和题目,体现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科研赛事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更能体现孩子本身的特点。二者都是招生官看重的,并且在知识型赛事中学到的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到科研赛事里。
2.实习
如果你对某个学科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不管是医学、商业、化学、艺术、英语或者其他任何专业——在这个领域的工作经验都会成为你的申请材料的加分项。
然而作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高中生,想要找到你目标学习领域的份工作并不实际。做实习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实习经历一方面可以向招生官展示出学生的责任感、时间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机会。
通过真实的工作经历,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比如说,你在出版社、律师所或者是化学实验室里的实习经历能够为你打开未来发展机会的大门,而且这些经历给了你关于特定学科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3.科研
所有美国名校无一不看重学生的学术潜能,因此如果能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实验室操作实践、论文写作的话,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招生官展示出自己的科研素养,这会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助推。
此外,有些学生会选择参加高含金量的夏校。美国高校自己的夏校是认可度相对较高的,有些课程修完可以拿学分,甚至能拿到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因此成为学生和家长最青睐的背景提升活动之一。不过,顶级夏校的申请难度丝毫不亚于申请美国TOP 10的大学的难度,所以能够被这些夏校录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其他社会类项目
如志愿者服务、支教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项目。这类活动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类似于动物保护,志愿教育,社区帮扶等多种义工活动,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体验更多文化内涵,还有机会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外,由于美国大学、尤其是美国名校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材料时特别看重学生的领导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社团、组织活动等方式大胆创新,在将自己的想法落实于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向招生官展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对于中国申请者而言,这类活动最好要有,因为美本申请不能有特别短的短板。但这类活动往往会雷同,比如社区老人中心、学校支教等。但需要大家扩宽思路的是,公益不只是针对“老弱病残”,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困境,做一些更接近自己经验的活动,比如青少年“内卷”的心理压力。除了特定群体,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除此之外,这类活动最好也需要长期坚持,不能蜻蜓点水。
什么是高质量的课外活动?
美国大学招生官寻求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而是想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班级。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录相似的申请者,同质化的申请材料会被拒之门外。如果你在某一小众领域做出了一定成果,而且刚好学校缺乏你这样的人才,那么恭喜你!你具备了进人美国名校的资格。
所以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用课外活动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让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让我们的录取概率变得更大?下面是高质量课外活动的六个重要特质:
1.职位的重要性
当招生官浏览你的课外活动时,他们第一眼关注到的就是你担任的职位(Position)。你是社团的社长还是社员,是运动队的队长还是队员,你所担任的位置在活动列表上是一目了然的。
为什么招生官会在意你的职位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职位能展现对这个活动的付出程度。一个社团活动在学校里可能有20-30人参加,大家水一水起个哄,一年几次会议就去个一两次,也能在申请列表里写是这个社团的成员。对于这种情况,招生官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社团的社员,招生官是没法看到你在这个社团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只有当你是社长、副社长,在社团中有一个核心的位置,负责一些重要的事情才能证明你对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
第二:职位能展现领导力。如果你在这个社团活动里担任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负责处理一些事情,那你免不了要和别人沟通协调、组织活动、管理社员、分配任务之类的,这些日常琐事其实都能锻炼到你的领导能力。为什么招生官很看重你的领导力呢?因为他们想为学校招到未来的领导者,他们希望你将来能成功、出名、挣钱、成为校友为学校做捐款,让学校变得更好,所以如果你的课外活动能展现你的领导力,它等同于向招生官展示了你将来具备成功的潜质。
第三:职位能展现受欢迎程度。不论是在美高,还是在大陆,社团社长、学生会主席这些领导岗位都是靠学生投票选举出来的。如果你能当上学生会主席,那说明你在你们这一届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说明你能为学生团体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很多同学才愿意投票给你。招生官会把学生会这个活动当作是一个学生的人气测试(Popularily Test),他们希望能招收一些极富人格魅力的学生进学校,因为这些学生更容易融人大学校园文化,活用学校资源迅速获得成长。
2.深入性
招生官第二个关注点在于活动做的是否深人,因为深入性能展现出你对这个活动的热情,可以让你从一堆滥等充数的人中凸显出来。
你说你喜欢语言学,如果你只是去参加了语言学夏校、那你肯定展现不出你的个人特点的。假设你参加了语言学竟赛,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语言学俱乐部,为推广语言多样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等等,招生官才会觉得你对语言学是抱有极大的热情,你的真诚会吸引到他们的注意。
3.社会影响力
招生官第三个关注点在于你能否把活动做的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为社会影响力体现了你的个人能力、你对社区的贡献,并且它能让你的申请材料看起来更真实。
首先个人能力方面,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一个活动做大做强的,如果你能做到,说明你这个人能力方面没问题。
其次,社会影响力从侧面反映出你对社区的贡献。假如你在高中组建了一个桥牌社,然后在当地组织了一次高中生桥牌大赛,招生官看到后会觉得说不定你到大学里也会做类似的事情。他们认可你组织社团的能力、为社区注入活力的潜力,所以会想把你招进来。
第三,社会影响力不仅能让你的材料令人印象深刻,也能让它看起来更加真实。比如,一个学生在活动材料里写自己创立了数学社,带领大家参与数学讨论,招生官看了就觉得很无聊。如果你的数学社举办的非常有成果,比如你带领大家参加了HIMCM等数竞比赛,拿到了很好的奖项,把数学社规模从50人扩大到了200人,和其他学校开展了友谊赛等等,这些活动成果不仅能证明你的能力,也能丰富活动列表上的内容。
4.与众不同
这一点是很显而易见的。因为招生官看到的申请材料太多了,久而久之会发现申请者递交的活动列表就是一些活动的排列组合:A搞搞志愿者、B搞搞支教、C搞搞义工…内容和形式都差不多,招生官就会逐渐形成审美疲劳,不想再继续看下去。
如果你能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课外活动,比如你会变魔术,你在社交平台上拍摄视频教程、教人变一些简单的小魔术,以此吸引一些粉丝来关注;再比如你很擅长咖啡拉花,你考了咖啡师证书,参加了咖啡拉花大师竞技赛;又或者你对天文学感兴趣,在学校组织了天文社,运营一个有关天文摄影的社交媒体账号等等,这种比较有噱头的活动可能会抓住招生官的心,让他们相信录取你就能让大学里的学生群体变得更加多元有趣。
5.故事线
你活动列表中的活动最好跟你想要申请的专业有一定的挂钩,让招生官能识别出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比如说,你喜欢观鸟,如果你只是单纯对鸟类非常感兴趣的话,格局可能有点小了。
如果你能上升到生物这个层面,把兴趣跟学术领域串在一块儿,你的申请材料就会给招生官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间比方说,你上了AP生物的课程,拿到了美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USABO)的奖项,在当地的观鸟协会做了实习,在小学做了一系列的生物科普讲座等等,这样招生官就觉得你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6.“T字”形发展
做课外活动最好是按T字型发展来安排,因为T字形人才也是美国大学想要录取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他们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综合知识修养,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又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力、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创新能力。那么T字形发展放在课外活动中该怎么理解呢?一方面,你的活动要有一个清晰的主线,发挥你的特长,让招生官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个人特点。另一方面,你的活动可以适当往多方面发展,做一些独特的活动为你的个性做一些补充。
课外活动在申请中的意义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误区,你在这个课外活动中花的时间越多,就证明你越用心,招生官就会想要录取你。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有当课外活动反映出了你的特质,帮助你塑造了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招生官才会注意到你。所以做课外活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不是说这些活动会为申请加分,另一些活动会给申请减分,而是要战略性地、全局性地来思考课外活动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