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话题我可不困了,毕竟,我听说了解学生家境,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大家觉得导师了解学生家境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一下家境好不好,容不容易压榨?
——或者是了解一下家境,决定如何对待这个学生?
——又或者找一下谁的家境比较好,好高看一眼,然后找他的父母亲朋帮忙?
但也许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世俗。根据我接触过的高校老师,了解学生家境的意图并没有那么“直白”。并不是哪个学生家庭条件好一点,就对他格外照顾。
当然,人是社会性动物,你要非说导师一点不看重学生背景肯定不现实,又或者大学老师们从不想“攀龙附凤”或者找学生家长帮忙也不能这么绝对。但我相信,大部分导师的核心诉求,其实并非如此。
八卦欲是铭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天性
据我观察,大部分老师了解学生家境的第一原因,仅仅是出于好奇。人类都喜欢窥探一些别人的隐私,无论男女,也无关乎年龄。不仅女生喜欢八卦,男生也一样,20岁喜欢八卦,60岁也一样。导师们,作为超龄青年,有点八卦之心也很正常。
学生的家境、感情生活、有没有对象、宿舍关系、业余爱好……好奇心比较强的导师们几乎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感兴趣。之前我隔壁实验室的大老板,关心学生的感情生活堪比亲生父母。
一个师兄前一天和女朋友分手,第二天他就知道了,而且还会适当地给予心理辅导和关心。要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好奇”两个字足以。当然,要说单纯是“八卦欲”,那这个事就浅了。很多老师了解家境,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
家境不同的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家庭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同学,对于很多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学生时期如此,工作后亦然。划重点,接下来的内容按理说应该付费,毕竟,这可是来自于一位带了很多高校学生、又做了多年人才工作的老师的亲身经历,甚少向外人透露。
之前有老师就跟我聊起过这个问题。他说他有一个秘方,怎么知道让哪个学生去做那些需要攻坚克难的工作,哪些学生只能让他们做一些最简单的“体力劳动”。
秘诀之一就是通过学生的家境,来侧面推断学生的整个“读书动机”,进而来分配课题任务。听起来有点功利,事实也确实功利。首先,在搞科研方面,家境比较好的同学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现象。
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大家总下意识地认为,家境好的同学愿意混日子,反正吃喝不愁,工作不愁,读书纯粹是为了混学历。
当然,这种情况肯定存在,但还有一种情况——
家境好的同学,会非常积极甚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
原因很简单,当他不需要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就是真正展现“本我热爱”的时候。你必须承认,真的有很多人热爱科研,热爱学术,热爱那种探索的乐趣。
我认识一个上市公司大小姐,家庭资产若干个小目标。但人家吃喝穿戴看起来就是小康层次,开辆特斯拉,用着落后了好几代的苹果手机,她不仅一路读到博士,而且非常努力科研。问就是热爱。而且这个答案我确实相信,毕竟在物质已经很难刺激到她的时候,精神需求就成为了第一需求,马斯洛诚不我欺。另外,家境不好的同学,也会有两种极端。
第一种,读研和读博,纯粹为了拿个学历,然后早早赚钱。而且众所周知,博士毕业后如果想拿一份稳定的教职,很长一段时间收入是不高的。所以这批同学愿意急需读博的非常有限。甚至在读研期间,也表现得三心二意,论文做得怎么样无所谓,打工和找工作是万万不能耽误的。
至于另一部分,他们笃信读书改变命运,因此会非常努力地去读书,去科研,去干所有吃力不讨好的活,仅仅为了导师能更喜欢自己一些,能带着自己多发一两篇论文。
其实,偏向“极端”的家境,一般都会带来“偏向极端”的行为。至于中间派,不好不坏,家庭小康,既需要一份好工作,又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忍饥挨饿。这部分同学占据大多数,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就不能用家境来判断,而需要通过言行举止了。所以为什么要了解家境,其实可能只是侧面了解学生的一个方法。
了解家境,不必那么上纲上线
一提起“家境”问题,很多人就坐不住了。上个学还得看祖上三代?这还了得?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这个话题放在五年十年前,大家大多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起码我那个年代,平日里老师和学生聊天,不自觉会涉及一些家庭背景等等话题。奇怪的是,这几年,时代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研究生和导师反而逐渐走到了对立的两面。
很多事情变得敏感且古怪。究其原因,是研究生和导师的“利益”逐渐地不那么统一了。从导师的角度来说,谁都想要聪明勤劳有力气的研究生。这就决定了导师总想从各个角度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生。
而研究生呢,有些同学期望自己可以轻松愉快拿到证,老师上学的时候不咋管,等自己毕业了,又希望借助老师能量帮自己联系工作。所以,不光老师想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们也总试着通过师兄师姐和各种渠道去了解老师。这种相互试探和了解,并非什么开不了口的坏事,毕竟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古时候的“师徒”,徒择师,师亦择徒,自古如此,没啥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