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国际竞赛含金量?

今天我要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和大家分析一个 “老掉牙”的主题:学术竞赛

无论是新高一还是高二的学生家长,几乎都已熟知各个专业下的国际竞赛,比如化学类的CCC,CCO,UKCHO物理类下面的BPHO,物理碗,经济学类下面的NEC, IEO,更加不用提广为人知的数学竞赛AMC,欧几里得、数模等。

我们发现,从时间跨度上,这几年家长和学生对于我上述竞赛的热情是远超过去;从地理跨度上,中国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些竞赛的热情和投入度也大幅高于海外的家长。

这个结论并不来自于是我们感性的认知,我给大家看几张获奖名单图片,大家自然心中有数。

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

这个是去年11月份比的高中生数学建模大赛部分获奖结果,来自全球的705个队伍完成了比赛,最终的8个队伍达到了第一档的outstanding。

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

这张截图是2021年物理碗Division2高级组的全球高分选手截图。

今年的物理碗的新闻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了,物理碗官方通知,由于今年题目泄露以及考场出现技术问题,他们取消了对今年物理碗的奖项公布只公布了全球top100。但无论是今年还是相对更加公平的去年全球top100名单里不是中国人名字的获奖者也是寥寥无几。

我这边还有一张2019年加拿大化学挑战赛CCC全球杰出奖的部分名单

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

当然这些比赛还有很多,但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一点,就是尽管是全球范围的比赛,最终得奖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中国学生

那那些限定必须是美国公民或者绿卡以上身份学生参加的比赛呢?

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

从美国地区的杜克数学大会获奖名单和需要美国绿卡或者美国公民才能入选的美国信息奥赛国家队选拔结果,我们也能从名字上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亚裔。

相信各位家长看完这几张图,内心一定五味杂陈。很多中国学生在竞赛上都有很不错的成绩,但这几年的申请尤其是理工科方向仍旧非常困难

竞赛对于申请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好的竞赛成绩是申请理工专业必须的么?

没有竞赛还能不能做好申请?

今天我就来讲一讲在我的认知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竞赛

一、竞赛的分类

新高一的学生和家长首先需要明白我们所说的竞赛种类其实不仅仅是以AMC为代表的刷题型的比赛,还包括大量的需要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的比赛

竞赛也不仅仅局限在理工方向上,人文社科领域的竞赛也很多。这些比赛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和家庭,关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展开行动

某种程度上,这些比赛对于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的能力也更全面和综合。并且在这些领域上,大部分中国学生就不那么擅长了。

以2021年John Locke论文比赛的历史组为例,华裔学生的比例就显著低了非常多。

隐藏在获奖名单中的秘密|如何理性看待竞赛含金量

现在请各位家长尝试带入招生官的视角:假如有两个背景非常接近的中国学生,一个拿到AMC的高分,排在所有参赛者的前1%,一个是John Locke的优胜奖,这个比例也是1%左右。

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拿到John Locke奖项的中国学生可能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录取结果绝不会仅仅以一项比赛决定,但学生对比自己所在群体的差异化优势一直是美国大学非常期待的。

除了这一个在AMC拿到1%的中国学生之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中国学生挤进前1%。不录这个学生依旧有上百个学生可以选择,并且他们也都和这个学生有很接近的背景。而放弃了那个John Locke得奖的学生后,可能真的就找不到第二个在这个奖项上突出的中国学生了。

从理科和文科的竞赛获奖名单,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学生在文科领域的竞赛表现是显著低于在理科领域的尤其是刷题型的竞赛

这一点在顶尖学校的申请结果里也能看出,大陆学生拿到顶尖学校的offer更多还是凭借理工科的专业,我们比较少听到用文科专业拿到前十录取,在文科的录取上我们还是比不过美国本土的学生,中国学生的文科素养是非常需要提高的。

有家长可能会问了,不是经常说用文科申请曲线救国吗?

现实的情况是,前十的录取里,文科录取的门槛也完全不比理工科录取难度高,但是它们两者也不能放在同一个维度去比较。

就像你无法比较John Locke比较难还是ISEF比较难,它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金字塔尖,而学生只是选择了两座不一样的金字塔进行攀登,也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到达顶点。

用文科曲线救国只适用于排名不是最顶尖的学校,中间档位的学校的文科专业的竞争相比于理工科计算机相对没有那么激烈,仅此而已。

前十的录取里,文科录取的门槛也完全不比理工科录取难度低,只是它们两者不能放在同一个维度去比较。

二、参加竞赛到底是为什么?

参加竞赛最表面的原因是申请表格上需要填写5个竞赛,并且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有非常迫切的意愿要把这5个奖项填满。

但请各位家长暂时抛开申请,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思考。

如果我非常喜欢生物,我会不会提前看一看高中的生物教材?

会不会不仅仅满足于校内的知识,利用课外的时间看一看和生物相关的纪录片,会不会联系从事生物类学科研究工作的朋友和学长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当我通过这些自发的学习之后会不会想要参加USABO这样的生物竞赛了解一下自己现在的生物知识到底如何、或者HOSA这样既是竞赛也是想要从事医疗健康工作的学生社团结交更多的同好?

以上其实就是很多优秀的学生想要参加竞赛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原因。

我们非常多在竞赛领域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回顾自己的竞赛经历,经常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收获不是竞赛本身而是认识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坚定了自己读某个专业的决心。

三、怎样以合理的心态准备竞赛?

南京的留学行业野蛮生长了很多年。主流的竞赛,不论专业方向几乎都能找到机构或者老师来培训。

但高中生不要以过于功利的心态面对竞赛,招生官非常强调Holistic Review的概念,极少会因为学生的某一个单方面的特点或者经历录取或者拒绝一个学生

即使拿到了非常顶尖的奖项,也并不等同于名校的“门票”。

如果需要牺牲校内成绩和标化考试的准备以争取竞赛奖项更是非常完全错误的行为。竞赛成绩好而校内成绩差的学生只会让招生官觉得这个学生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疫情期间,不少比赛的监考还有试卷的管理也存在一些疏忽,时有作弊现象发生。如果学生因为形象和竞赛的奖项级别严重不匹配,只会引起招生官的怀疑,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生,特别是还在探索自己专业兴趣和能力的新高一学生,更加应该把竞赛当做检测自己水平的机会

如果一个想要学数学的学生发现AMC试卷绝大部分题目都非常困难,并且可能要花费非常高的费用去培训,那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明确的启示:这个专业可能不太适合作为我的申请专业。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申请策略,无论是选择另一个更擅长的专业方向还是放弃竞赛把精力更多投入在个性化的活动上都更有可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结果。

盲目把自己的时间经历投资在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又并不具有特殊性的竞赛上,我们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众多比赛的“分母”。

今天,我尝试用“获奖名单”这个角度来剖析我们中国学生热衷参加的学术竞赛,我没有任何要劝退大家参加那些中国人不容易获奖的竞赛,也没有要鼓吹大家多参加中国人可以获奖的竞赛,只是希望大家在进入一项竞赛的准备之前,从获奖率、适配度、对自己的帮助多个维度去衡量这是不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

更加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如果物理碗全球前100里有90个人都是中国人,那我手上的这枚全球前100的奖牌的分量可能也会相对的减少,毕竟一所顶尖美国大学不需要90位物理非常优秀但是其他方面相似度非常高的中国学生,还需要申请人平衡好自己的奖项和活动背景

至于那些中国人还不太擅长的比赛,我们也可以抱着“自我挑战”的心态参加比赛,这种体验有时候也可以超越一枚奖牌带来的加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布朗大学和鲍登学院对国际生实行Need-Blind政策!

下一篇

纽约时报写作比赛含金量如何?纽约时报写作比赛8大赛事介绍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