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某985高校计算机专业前10%的绩点差距已缩小到0.03分,这意味着一门选修课少拿1分就会掉出保研圈。
而另一组调研更触目惊心:73%的工科生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基础实验,58%的经管生不会搭建财务模型,42%的文科生不具备基本学术写作能力——这些数据背后,是许多大学生“刷分游戏”中逐渐丧失的有效竞争力。
01、为什么每天几乎满课,却好像几乎没学到什么?
你大概率也经历过:
朋友小R对一门人文类的通选课很感兴趣,是她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学,可一打听老师不容易打高分,还是乖乖地选择了推荐的课程。令她失望的是,某些给分备受好评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被“划水党”占据满的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也是让她头疼,不敢逃课的她只能硬着头皮听讲,充满愧疚地在课堂上写起了专业课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小R果然获得了95分的高分,说不开心是假的,但她还是略显遗憾地说:“要是当时选我喜欢的通识课程,我可能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吧,也会更开心一些.......”
——《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9日
绩点早已超越单纯的评价标尺,演变为一套精密的社会编码系统。它既是高校场域内的硬通货(兑换保研资格、奖学金、交换机会),又是社会筛选机器的预演程序(简历初筛的基准线)。
所以,深夜的图书馆里,无数学生机械背诵着PPT上标红的考点;凌晨的实验室中,有人为课程报告的数据造假定制模板;本该充满创造力的课程设计,最终演变成千篇一律的“高分模板”复刻……
不为了职业发展学,而是为了卷绩点学,正在让高等教育陷入前所未有的异化。为了击败竞争对手,许多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一些没有真正成长的事情。这样做确实会节省精力、降低消耗,但却是没有成长的“成功”,不具有长期价值。
其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投入”难以获得“高回报”。在学习中,“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大学生为了提升成绩、备考各类考试,不断额外增加学习时间时,在短期内或许能看到成绩的提升、知识储备的增加。然而,一旦学习时间超过了自身能够承受的合理阈值,大脑就会陷入疲劳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从长期来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反而大打折扣。
02、大学生“内卷”困境——不仅绩点,为多目标疲于奔命
一、就业压力——考公、考研、实习三手抓
进入大学以后周围有很多的声音围绕着我们:
妈妈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
“GPA要达到……才能保研or评优。”
导员
面试官
这个岗位只要有工作经验的。
作为大学生,你就不能考公、考研、实习三手抓吗?
毕业季
……
企业将学历作为筛选门槛,倒逼学生通过考研延缓就业。
体制内岗位的稳定性成为经济下行期的“安全屋”。
名企实习经历成为求职硬通货,学生被迫卷入“3个月刷5段实习”的怪圈。
多重压力下学生只能“全都要”。许多大学生将生活切割成“绩点+考公+考研+实习+竞赛+考证”的碎片化任务清单,通过自我压榨换取社会评价体系的认可。
02被迫内卷——斜杠青年的沉重标签
(一)斜杠青年在大学中的兴起
“斜杠青年”最初流行,是许多大学生选择打破传统劳动模式,成为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的斜杠青年,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加收入。
但当下,更多学生则是被迫贴上了斜杠青年的沉重标签。社会鼓吹“跨界能力”,多数学生成为斜杠青年并非出于兴趣,而是被迫内卷“编程/自媒体/教师资格证”等标签以增加就业筹码。这种“技多不压身”的逻辑实则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恐慌性学习。
在现在的大学中,有些斜杠青年在学习之余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和技能,如摄影、写作、编程、自媒体等。还有些同学既是学生干部,又是社团负责人,还是校报记者,同时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
(二)“伪斜杠”背后的内卷和生存焦虑
1、斜杠青年背后的能力稀释陷阱
精力分散导致“样样通、样样松”。大学生们为满足外界对综合全面发展的期待,常常透支主业发展时间,顾此失彼。一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因副业导致学业成绩下滑,没有足够时间精力把最重要的一块做精做强,反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可现实是,企业反而更倾向选择“单项专精+跨界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2、被迫内卷的沉重负担
当下,被迫/盲目追求斜杠青年已经造成竞争内卷化,学生们为了追求更多的标签和身份,往往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或是盲目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导致时间管理困难、角色压力增大,最终累得精疲力尽,甚至出现心理焦虑等问题。
3、斜杠标签的泡沫
诚然,成为优秀的“斜杠青年”的确能增加竞争力,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来说,这些附加值能具有多大价值是大不相同的。
所以,今天在这里跟各位大学生们提个醒:
切勿陷入“无效学习”的误区。大学生活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每天将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也并非以考取众多证书、从事大量兼职作为衡量标准。真正关键的是要摒弃以往的“被动式输入”学习模式,积极转向“主动性主题学习”,深入钻研并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顺利毕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向内问自己——什么是“有效学习”
(1)你所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哪些?
(2)每门核心课程主要是讲些什么?
(3)你所学专业的知识具体可以应用在什么方向、工作岗位上?
(4)毕业之后,你们学长老师都找到了哪些岗位的工作?
(5)你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
(6)你的职业规划需要哪些知识、技能,除了学校学习外,还需要准备些什么?
……
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把学术大拿的教科书,当普通课外书来读
在大学学习中,面对枯燥的教科书,如何高效自学,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步。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这类教科书当作普通课外书来读,这种学习方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1、心态改变,更能读的进去:传统上,学术教科书往往给人晦涩、枯燥的印象,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但当我们将其视为普通课外书时,心态便会悄然转变,不再被其厚重的专业感束缚,阅读过程也变得轻松许多,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2、快速通读,搭建知识框架:以读课外书的轻松心态开启首次阅读,快速浏览全书,抓住书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快速搭建起整本书的大致框架图,明晰各章节间的关联,从而精准把握书籍的核心目标,对全书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3、依据重要性,合理分配精力:完成初次通读、明确框架后,我们便能依据各部分内容对自身学习目标的重要程度,合理规划学习顺序。对于核心且关键的章节,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深入钻研;相对次要的内容,则可适当精简学习时间。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方式,既能确保重点知识被牢牢掌握,又能提升整体学习效率,避免时间与精力的过度分散。
(二)打破学习错觉
在学习进程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错把对知识的“熟悉感”等同于“真正掌握”。但,一旦合上书本,进行简单的自我检测,便会惊觉竟遗忘了五六成内容。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学习错觉呢?
行动学习理论提出的“721法则”为我们指明方向:要真正掌握一门技能,需分配10%的时间用于知识和信息的学习,70%的时间投入到练习与实践,剩下20%的时间用于与人沟通交流和探讨。
所以,当接触到全新知识时,切莫沾沾自喜以为已然学会,这仅仅是信息接收的初始阶段。唯有通过后续的实践打磨、反复练习以及深入探讨,达成知行合一,才能将知识真正化为自身的能力储备。
写在最后:
高压下的高中三年。每当压力爆棚,学到崩溃的时候,老师总善意地告诉我们“上了大学就解放了”。等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这句话是最大的谎言,各方面的内卷让我们疲惫不已。
其实,大学毕业后也还是会经常冒出类似的念头:等忙完这一段就好了,等还完房贷就好了,等退休就好了,等孩子上大学就好了……事实上,等到那个你翘首以盼的重要时间节点到来,并没“好了”。
生活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过渡期”。无论是你正为考研紧张备考,还是忙于撰写论文,亦或是从事一份并不喜欢却忙碌不堪的工作,如果总是抱着“熬过去”“捱过去”“等这段日子结束”这样的态度去对待,那你将永远无法开启真正的生活。你要明白,你所经历的“现在”并非是任何阶段的过渡,它们就是你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应对学业压力等难题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好好吃饭,尽情与朋友畅聊,在当下就去感受快乐,去做那些令你心动的事情。记住,就在此刻,你便可以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