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秋招即将到来,这是每年最重要的入学机会之一。优质国际学校的入学竞争激烈,除了官方公布的学术成绩要求和入学考试标准外,许多顶尖学校还有"隐形门槛"。
这些隐性要求往往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发展、家庭背景等多个维度,需要家长提前深入了解并做好充分准备。
标化成绩与语言能力
25年春招季开始,各国际学校对标化成绩的要求政策出现调整:将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标化成绩仍然在招生评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展示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佐证材料,优异的标化成绩将继续作为重要的加分项,为申请者提供额外的竞争优势。
因此,建议学生在准备申请材料时,仍应重视标化考试。
例如平和IB课程建议多邻国125+或托福95+或雅思6.5+;
包玉刚要求6年级以上提交小托福成绩,高中生需托福90-95分;
七宝德怀特接受多邻国115分、托福80分或雅思6分作为英语笔试免试条件。
学科竞赛与理科优势
国际学校的招生标准因课程体系不同而各有侧重。
👉以A-Level课程为主的学校,如光华剑桥、领科等,在注重英语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理科素养。
这些学校的入学考试中,数学科目往往设置较高难度,常出现竞赛级别的题型,如几何证明、函数综合应用等,明显倾向于招收理科基础扎实的学生。例如,2023年领科入学考试中就出现了AMC竞赛的变形题,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设AP课程的学校,如星河湾,则更侧重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考试难度往往对标托福标准,特别是在听力和写作部分要求较高。例如,星河湾以往入学考试中,听力材料直接采用了托福TPO原题,写作部分则要求学生就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论述分析。
👉顶尖IB学校像世外、平和,则采取更为全面的评估标准。世外在入学考试中不仅设置了英语和数学科目,还特别加入了语文测试,考察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平和的面试环节则着重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通过情景模拟题来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深度。
建议申请者在准备材料时,除了确保达到基本的语言和学术要求外,还应着重准备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附加材料。
例如,AMC竞赛证书、STEM项目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表证明等,都能为申请增添亮点。去年一位成功申请平和的学生就凭借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经历,脱颖而出。
家长面试与教育理念契合度
家庭对国际教育的认知度是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考量维度。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考察家庭的教育理念:
👉从家长面谈中了解教育规划,通过校园开放日观察家长的参与度,甚至在学生面试中也会巧妙设置相关问题,以此评估家庭教育的协同性。
以包玉刚实验学校和WLSA上海学校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将家长面谈作为必选环节。
在面谈中,招生官不仅关注家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情况,更着重了解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否与学校办学宗旨相契合,家长是否做好支持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准备。
例如WLSA上海在过往家长面谈中,就特别设置"如何看待全人教育"、"对子女未来留学规划的看法"等问题,以此筛选理念契合的家庭。
在规划国际教育路径时,建议家庭要做到"三个提前":
✅提前了解国际学校的升学通道和课程体系;
✅提前认知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文化适应、学术压力等);
✅提前在教育理念和规划上达成共识。
户籍与学籍限制
家长在择校前需要充分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的入学门槛。
民办国际学校普遍采取较为开放的招生政策,对学生的户籍和学籍限制较少,这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公立学校国际部的招生政策则相对严格:部分学校如复旦附中国际部、交大附中国际班等,不仅要求考生具有上海户籍,还设定了明确的中考分数线,通常要求达到市重点高中录取标准。
建议家长在规划择校方案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资格条件:
●沪籍家庭可以同时考虑公立国际部和民办国际化学校;
●非沪籍家庭则可重点考察民办国际化学校、
●而外籍家庭则可以在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之间进行选择。
建议提前1-2年就开始收集目标学校的招生政策信息,制定备选方案,以确保在招生季能够有的放矢地申请适合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