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起,UCAS将对本科申请中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进行重大改革。从原本的自由撰写模式,改为围绕三个核心问题的结构化回答。这一变化将如何影响申请者?机构导师将详细解析PS新规内容,并提供实用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申请挑战~
01新规解读:个人陈述从“长文”变“问答”
之前,个人陈述是一篇总字数限制为4000字符的长文,从2026申请季(即2025年秋季申请)开始,PS拆分为三个部分,总字数限制不变。
UCAS此举旨在解决传统个人陈述中常见的问题,例如:
写作负担重:许多学生在撰写个人陈述时无从下手,改为结构化问题后,能更清晰地组织内容。
信息不均衡:自由撰写模式下,不同背景的学生可能在获取写作指导方面存在差距。新模式提供固定框架,减少信息不对称。
招生评估更高效:结构化的回答使招生官能更快、更精准地了解申请者的优势。
个人陈述被拆分为以下三大问题:
1、为什么想学习这个专业?
申请者需要展示自己对该专业的热情、兴趣、知识储备,以及为什么这个专业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可以谈及某个关键事件、人生经历、学术兴趣、书籍、名人故事等如何影响了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中 谈论:
- 学习这门课程的动机
- 对这个学科领域的了解和兴趣:大学和学院希望看到你已经做过的研究,这是一个突出课外活动的好机会,可以展示出你对课程的好奇心和兴趣。
- 未来的计划和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程:如果你已经心中有一个特定的职业,你可以谈论你将如何利用你的学习来开始你的职业生涯。如果你没有,请考虑什么对你和你的未来很重要,以及从你选择的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将如何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
2、你的学术背景如何帮助你准备这个专业?
申请者需要证明自己在学术上已做好充分准备,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重点关注学校课程、科研经历、论文项目、竞赛等学术成果,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不建议重复列举成绩单上的分数,而应重点突出学习经历中培养的能力,如分析、批判性思维、实验技能等。
你可以讲述的内容案例包括:
- 你的学习与你所选择的课程或学科领域的相关性
- 你拥有什么适合这门课程的技能
- 任何相关的成就:大学和学院将在学生的申请中看不到的其他地方的成绩。
3、除了学术学习,你还做了哪些准备?这些经历如何帮助你?
这一部分强调课外经历,如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工作经验等。关键是反思这些经历如何锻炼了专业相关的技能,例如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
你可以讲述的内容案例包括:
- 工作经验或志愿服务:无论是亲身工作经验,还是曾经做过的志愿服务,只要是能引起你反思经验并获得与所选择的课程相关技能的活动。
- 个人生活经历
- 爱好和课外活动:任何在学习之外有助于进一步展示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优秀学生的活动。
- 在学校或大学之外的成就
02如何应对新规?实用建议来了!
提前规划,每个问题都要有“高光点”
不同于自由发挥的长文,新模式要求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有亮点,不能“流水账”。建议从现在开始,梳理自己的学术和课外经历,找到最能代表自己特点的故事。
适当调整字数分配,突出核心竞争力
虽然总字符数仍为4000,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三部分的比重。例如,如果申请科研型专业,可以在第二部分(学术背景)投入更多字数,而如果申请实践导向的专业(如医学、法律),则第三部分(课外经历)需要更详细。
积极积累相关经历,丰富申请材料
有针对性地参与竞赛、科研、实习等活动,确保自己能在每个问题下都有具体案例支撑,而不是空谈兴趣。
熟悉目标大学的要求,确保内容贴合
不同大学对这三部分的关注点不同,例如,医学院可能更看重第三部分的实践经历,而商科可能更重视第一部分的职业规划。建议在写作前查阅各学校的官方指南,确保内容对标目标院校的偏好。
03关于全新个人陈述,你需要知道的Q&A
新格式会不会影响录取难度?
不会。新模式的目的是让申请者更容易展示自己,并不会改变录取标准。
每部分的字数需要平均分配吗?
不需要。申请者可以自由分配字数,但需确保每个部分的内容充分、逻辑清晰。
新规适用于所有申请者吗?
是的,所有本科申请都要使用这一新格式。
拆分的三个部分是否会拆开单独评估?
不会,招生依旧会根据个人陈述整体进行评估,不会拆分查看。
这些问题是有重要程度上的区别吗?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申请的大学或学院,以及你想要学习的课程。例如,护理或医学等课程将更注重工作经验的重点。UCAS个人陈述的新模式要求申请者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展现自己的优势。
面对这一变化,大家需要更加注重学术背景、课外实践和个人动机的结合,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打动招生官。从现在开始,有计划地积累经历、梳理思路,才能在申请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