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GMAT为什么要提前“知根知底”?
当以研究生(硕士/博士)的身份,再次踏进大学的校园,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比起本科那会儿“高大上”了。毋庸置疑的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有着很多的差异,其中一个的体现就是你有一个Group,并且以你的导师为Leader,带领着你们团队在这几年的时间,朝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去探索。导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为什么要提前了解清楚你的导师呢?
性格的匹配
一切交流的基础都建立在你与这个人是否“合得来”,因此提前了解导师的性格,有利于提前为你们今后几年的交流构建一个可能的预设。
科研的节奏
如果你是想充分利用科研的平台,在这几年中实现高产;又或者是想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自行探索,那么就有必要针对个人“需求”去寻找合适的导师人选。
科研的模式
不同的导师专注的科研方式不同,有的侧重于项目实践,有的专注于理论探索,需要投“你”所好。
避免成为“打杂工”
新闻上看到的案例已不在少数,无数的研究生最后落得一个“保姆、管家”的身份,每天都在被迫做着与科研无关的事情,谁都不想这样。
物质的回报
每个月能拿多少“辛苦费”,相信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关系到我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了解导师的真实诉求
导师比较中意的人选,一般分为这几类:
英语好:
不管是撰写论文、做学术交流、查询海外资料,还是研究技术手册;
出色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将任何事务都能够简单明了的说明,让别人一听就懂,比如看了你的材料(研究计划)一目了然,是让事情高效运转的关键。
积极主动的沟通能力:
胆大心细,敢发表意见,有学术立场;
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能快速适应今后科研的新方向;
适当的行政处理能力:
财务报销、填表签字,同样能帮助导师减轻负担;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是团队科研能否顺利持续开展的关键。
当然,不止以上的6个理由,但意识到其中任何一条的重要性,都足以让各位对未来的导师人选充满好奇,并有利于反思自己是否满足他/她的的要求。
02、GMAT“全面了解”包含了哪些层面?
小科将需要了解的内容分为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人品;第二个是工作方式。首先:关于人品,包含3个层面:
是否“压榨”
学校规定的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资助标准,有没有准时下发?辛辛苦苦为导师的项目忙活一个学期,有没有什么报酬?甚至是导师的一些私人杂事,是否总是叫你去处理?
北京工业大学导师资助标准
山东大学导师资助标准
被克扣经费
师生关系
需要了解一下,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跟导师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最理想:导师 VS 学生
导师教学用心专注,对学生的培养亲力亲为,对学生的发展时刻关心。
较常见:老板 VS 下属
导师会让学生一起做项目,并给学生经费和补贴(毕竟有报酬),但是需要做到随叫随到。
最潇洒:牧羊人 VS 小羊羔
导师因为各种原因,放养了各位,需要你自力更生。
最复杂:业主 VS 保姆
需要随时帮导师点外卖、去快递、接孩子、送朋友、定机票、帮孩子做作业……
最无奈:空想家 VS 码字工
一开始对你进行各种远大规划,结果把大量毫无技术含量的“复制-粘贴”任务交付于你。
学术道德
以下三类导师的科研作风,如果不能提前了解,那么只能去冒险“抽盲盒”了:
第一类:严谨务实、恪守道德
这类导师,得之乃幸。他能以身作则,引领营造整个团队的良好学术风气。
第二类:不分一杯羹
尽管你为团队奔波卖命,甚至是写作的主笔、一号功臣,但是最后的论文署名,永远不得头筹,甚至连“二作”都拿不到。
第三类:学术不端
剽窃、数据造假、成果侵占……这一定是任何人都不想踩的雷,一人作怪,整个团队遭殃,事关你的学术生命。
其次:关于工作方式:
学术风格
所谓的“好”导师,其实是和你利益相契合的导师。
以计算机专业来说,你想搞学术,找个成天拉项目的导师,你就会觉得很惨;
你想针对工作方面看书提高,找个放羊的老师就会很舒服,成天让你看论文你会很烦;
你基础比较好,想多磨练磨练自己,找个项目多的老师也不错。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弄清楚未来到导师的学术风格!
学生培养
同样需要结合个人的“动机”去匹配理想的导师:
- 爱摸鱼的、爱混的、想玩的,跟快退休的副教授,一般来说,这种导师大多数都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去了,或者哄孙子孙女儿,不会太压榨你,你别惹事就行。
- 有上进心有学术梦想的,跟年轻老师,要名校毕业的、年纪不大的、职称不高的,而且发论文频繁的,这类人年富力强,比较好沟通,多半会带着你做课题。
- 奔着刷学历找工作去的,找社会型导师,最好带行政职务的,一般来说,这类老师不大会管你学习,如果不惹事,且三年内你们关系相处融洽一点,如果你留在他的城市,多半会在找工作的时候帮你一把。
- 奔着读博去的,找学术型导师,最好是博导,能一条路带到底的。只要态度端正,勤奋一点,少惹麻烦,多半能直接读他的博。
03、GMAT有哪些途径去了解导师?
通过实验室(招生)的网页:
现在一般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网页(许多单位都有研究生导师介绍的网页)。这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你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承担的课题,经费情况,实验室成员,发表的论文等等,你需要仔细去分析,总会获得许多相关信息。
有些实验室网页上还有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这也很重要,你从中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毕业生的去向,就业情况,学业完成情况,发表论文情况等等。这些信息对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推荐几个网址,可以查看你的导师人品和别人对他的评价!
导师评价网
http://www.mysupervisor.org/(网页打开会有延迟,建议翻墙操作)
研究生导师查询系统(中国教育在线):
https://daoshi.eol.cn/m/home/index(学校信息可能会有遗漏)
导师推荐网:http://www.damuchong.com/
想了解国外导师信息的话,可以用这个网站
(www.ratemyprofessors.com)
虽然主要是本科生打分的平台,但多少也可以从侧面展示一下导师的人品和性格。网站可以通过“查询教授”、“查询学校”和“评价教授”三种方式进行查询
微信小程序——看导师风评
进入小程序后,可以通过学校类型、导师姓名以及直接搜索导师姓名的方式进行查询。
考研帮APP,可以在手机上便捷使用
借助相关专业的考研机构
比如建筑学专业的考研,九成以上的同学都会报一个培训班(由于快题考核的特殊考核方式),在培训班内部,通常会有目标院校比较详尽的导师信息以及评价。比如“几凡”、“尚谷”、“大画”等考研机构
注意:为了全面的了解导师信息,通常上述搜索方式都要试一遍。此外,一些社交平台像微博、知乎、豆瓣等论坛上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人肉”检索,以获取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通过已经毕业的学生: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实验室毕业的学生(或许他(她)就在你所在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这是个很好的信息资源。
另外,如果你有师兄师姐在你所要报考的大学(研究所)工作或正在读研,委托他们帮助打听一下相关信息是很容易的。
通过在读的学生:
学长老师可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多说,但是你自己脸皮一定要厚!!!毕竟这是关乎今后两三年乃至一生的选择(毫不夸张)。
他们不愿意多说怎么办?那就需要自己也得有点眼力见了。
打个比方,问一句老师好不好,真正好的导师的学生会毫不犹豫的说好,而不好的导师下的学生可能会支支吾吾的说好,自己领悟。
通过自己的老师:(了解导师性格)
也许你大学的老师或者你的硕士导师对你要报考的导师比较熟悉,他们或许曾一起参加过学术会议或一起参加过什么活动,或者他们可以帮助你了解相关信息。如果有或者他们愿意的话,你就很方便了。
通过信函:(了解科研工作方式)
现在Email很方便,你可以有意识地跟相关的导师联系一下,询问一下相关的信息。如研究方向、对研究生有哪些要求等等是可以直接询问的。也可以告诉导师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希望等等,或许导师会反馈给你一些信息。
现场考察:(较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直接的方法是约定个时间,申请到要报考的导师的实验室去实地考察一次。一般实验室都是很欢迎的,他们会给你介绍实验室的有关情况,带领你参观实验室的各种设施等。这样你也会获得第一手信息。
通过学术成果检索:(了解发文署名顺序)
通过检索团队发文的情况,了解清楚在团队中,学生和导师的科研“关系”大概是怎样的,如果遇到的所有情况都是导师独占一作的情况,那么就要自己掂量掂量了。
真正的“好”导师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
如果你选择的时候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没有找学长老师问清楚,结果找了个不如意的导师……也请不要气馁!!!因为其他导师也不一定好。这个时候就想好最坏的打算,尽力而为。不能永远活在痛苦和抱怨里,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小科的建议是:保证自己的切身合法利益为底线和前提,尽量去争取对自己的科研、生活有帮助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即使过程会有那么一些波折,但要始终坚信自己终有发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