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其录取数据的底层逻辑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全球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更揭示了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数字化和技术驱动下的新趋势。
过去,海外大学的录取标准主要依赖于学术成绩、标准化考试分数和课外活动等传统指标。然而,随着社会对多元化、包容性和创新能力的日益重视,录取逻辑正逐步从单一量化评价转向更为综合和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当前,海外大学在录取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了哪些发展趋势?本文将予以探讨。
01、美国多所名校恢复标化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界关于标准化考试(如SAT、ACT)在录取中的作用争论不断。新冠疫情期间,许多美国高校采取了“标化可选”(Test-Optional)或“标化无视”(Test-Blind)政策,以应对考试取消和不平等问题。
然而随着疫情结束,部分名校开始恢复了对标化成绩的要求。仅在2024年,达特茅斯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等名校陆续官宣要求申请人提交标化成绩。斯坦福大学则要求从2025年秋季申请进入2030届的学生,恢复提交标化政策。同时,目前越来越多学生也倾向于主动提交标化成绩。
据Common App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有475,504人提交了标化成绩,比去年增长了9%,增加了近4万人。不提交标化成绩的申请人数为429,356人,同比增加4%。
从各大公告和声明不难发现,美国高校恢复标化成绩的主因在于其能够客观有效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录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例如最早宣布恢复标化成绩要求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招生办公室明确表示标化成绩是评估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
耶鲁大学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可能包括展示非凡领导能力和对家庭和社区贡献的活动,但并不能揭示他们的学业准备情况。如果没有考试成绩来补充这些因素,这些学校的学生申请可能会让招生官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已准备好进入耶鲁大学。”
图源:网络
乔治城大学则强调标化考试能够帮助招生官更全面地评估申请者的学术潜力,尤其是在高中课程和评分标准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佛罗里达大学系统内的多所院校则认为恢复标化成绩要求是确保录取公平性和透明度的关键措施。
另外为应对申请者数量激增的挑战,美国部分高校选择恢复标化成绩。疫情期间,许多大学采用“标化可选”政策,导致申请数量大幅增加。而恢复标化成绩可帮助招生官更高效地筛选申请者,减轻招生工作的负担。加之,普遍的成绩膨胀问题导致仅凭GPA来评估学生的学业准备程度变得更加困难,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考试要求的恢复。
2023年宣布恢复标化成绩要求的普渡大学,认为标化考试除了能为招生官提供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还是应对申请者数量激增的重要手段。
美国名校恢复标化成绩的举措反映了高等教育界在公平、效率和学术质量之间的复杂权衡。对于学生而言,恢复标化成绩可能会增加申请者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在标化考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一些学生可能因分数不足而放弃申请,这有望缓解顶尖学校的申请人数激增现象。而对于擅长考试的学生来说,这或是展示其学术能力的机会。
02、多元化录取出现新高度
海外大学的录取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教育理念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当前,海外大学的录取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录取路径更加多元
从录取路径看,美国等高校录取机制和招生策略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例如西北大学的MSC项目改为rolling录取,芝加哥大学新增了早轮次申请。
随着平权法案的终结,美国藤校等顶尖高校在招生方面更加注重经济和地理多样性,推出了免学费计划,以吸引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学生的招生力度,寻求吸引更多地理和社会经济多样性的学生。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在2024年11月宣布了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免学费政策。其根据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以相应免除学生相应的费用,为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教育机会。同年11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Quaker Commitment”项目,将免学费家庭年收入门槛提升至20万美元。
图源:网络
生源地和留学目的地发生变化
与海外高校录取路径同样发生变化的是,美国等海外高校在录取国际学生时的趋势也呈现了新变。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地理身份”作为一种潜在的加分因素,逐渐成为招生政策中的重要考量。
一方面,中国和印度仍是欧美等海外高校的主要生源国,但竞争在加剧,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据2024年Open Doors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印度学生在美国高校的总数反超中国,成为最大的生源地。2023-2024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总人数为277,398,较上学年下降了4%
在选择倾向方面,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顶尖高校,而印度学生则对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表现出强烈兴趣。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和亚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等因素,许多亚洲学生开始重新评估留学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亚洲内部留学。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高校吸引了大量来自东南亚和南亚的学生。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正成为海外高校关注的新兴生源市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中产阶级扩大,使得更多家庭有能力支持子女出国留学。此外,东南亚学生在语言能力(尤其是英语)和文化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受到海外高校的青睐。
据近期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发布的2024年留学申请数据,共有81,992名国际新生来马来西亚留学,相比2023年的65,208人,增幅为25.74%。另外,2024年留学马来西亚的中国新生有33,216人,相比2023年的26,627人,增加了24.7%。
03、录取标准趋向综合评估
从录取标准的演变来说,海外大学的录取逻辑正从单一的分数导向转变为综合评估,强调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以英国为例,在早期,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对中国学生的录取往往将重点聚焦于学术成绩这一硬指标上。
具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对于申请本科的学生而言)以及本科阶段的大学成绩单(对于申请硕士的学生)。例如,剑桥大学在过往审核中国高中生申请时,在学生提交的是A-Level成绩方面要求其相关学科上达到非常高的等级,通常多门学科需要达到A * 的水准。
同时,语言能力测试成绩在录取中占据重要地位。雅思、托福等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内容。以牛津大学为例,其大部分专业要求雅思总分达到7.0甚至 7.5 分以上,单项分数也有严格限制,尤其是在写作和口语部分。
近这十多年来,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热情持续高涨,申请英国顶尖高校的人数显著增多。以剑桥大学为例,过去十年间,来自中国的本科申请人数增长了数倍之多。如此庞大的申请群体导致竞争愈发激烈,单纯依靠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已难以区分众多优秀的申请者。加之,英国顶尖高校自身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之中,越发强调打造多元化的校园学术环境。
在此情形下,英国高校不得不调整对中国学生的录取逻辑,去筛选出真正契合学校培养目标、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生,并将综合素质评估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除了传统的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外,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以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些科研项目型专业为例,在面试环节会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观察学生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思路,而不再仅仅是看学生过往的考试成绩。对于申请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会着重考察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比如在个人陈述或者面试中,要求学生分析当下的某一全球性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来评判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综合素质。
从上文看,海外大学录取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单一量化评价向综合评估体系的转变,体现了对多样性、公平性和全球化视野的追求。当然,海外高校录取逻辑的变化并非偶然,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驱动。
首先,社会需求的变化是推动录取逻辑演变的主要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其次,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深刻影响了录取逻辑。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术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此外,政策调整也是推动录取逻辑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的“平权行动”政策要求大学在录取过程中考虑种族和族裔因素,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多元化。
从对海外大学录取逻辑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录取逻辑为申请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潜力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术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等多方面因素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外大学的录取逻辑可能会继续演变。这也需要国际化学校根据其趋势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提升其在全球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