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

就像大家不会对一辆1954年的法拉利老爷车售价千万感到反感,即使它的售价碾压一众“唐宋元明清”新势力汽车品牌。但如果是一辆二十年前的旧捷达,它如果比新款BBA车型还贵,那恐怕大家都要直呼离谱。

老人权威这件事特别有意思,虽然历史上常有少年天才的典故传说,但长期以来(尤指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普遍认为老人的智慧和经验是要强过年轻人的。

比如,社会上长期流传的“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等民俗谚语,都体现了对老人智慧和经验的信任。不仅在历史上,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更倾向于相信老人的经验和智慧。在很多领域,这种“老人权威”本质上来源于从业年限所带来的经验,是极其宝贵,也极具指导价值的。最贴近大家的例子就是医疗。

我早些年在医院工作过几年,看到很多患者不远千里,排着长长的队,甚至购买黄牛手里的高价号,就为了得某知名老中医把把脉,开上一个方子。这位老中医荣誉等身,被评为“国医名师”,尽管年事已高,仍需助手协助书写处方。医疗行业是一个特别吃经验的领域,也是“老人权威”的现象的“重灾区”。

然而,几乎没人诟病这点。不信你去医院问问,同样是做手术,你是愿意让一个刚毕业年轻力壮的博士操刀,还是愿意让一个只有本科学历,但有着二十多年医龄的老主任主刀。

但是,老人权威,在科研圈却走不通了。

科研,从不笃信老人权威,科研人信仰的是科学、真理、实验和数据。至于“老人”凭借“多年经验”的指点江山,在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迭代面前,往往显得不合时宜。

“老人”的思维定式,会影响创新和科研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思维定式”。人都有思维定式。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做钉子。

但是做科研恰恰不能有太多思维定式。

很多上了岁数的教授,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他们年轻时候学到掌握的。面对新的科研问题,他们可能仍会沿用旧有的方法。

比如我之前经常和一位老教授聊天,一谈到构建个数学模型,他就想到他当年基于模糊数学构建的XX模型。他总说,“你可以考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分析模型。”尽管我对于模糊数学的概念其实是挺模糊的,但我也一直没深问。好歹是学数学出身,我一直试图维持自己在外行人眼中数学背景的地位。对于那位老教授,现如今那些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模型、记忆力机制什么的,他大多是不了解也不太懂的。这其实也是“老人权威”的第二个问题——他们跟不太上时代了。

科研和学问的发展太快,很多老人其实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前几年开会,接连两三年在不同的会议上,听到某院士的主题发言。很多人认为,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端的院士,那发言不得分分钟振聋发聩,字字珠玑让人顶礼膜拜。不过让我失望的是,这位院士老爷子在不同年份不同会议上的发言,几乎没啥变化。更让人不平的是,他还非要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挂上最新的机器学习和AI领域。不仅如此,这位老爷子在不同年份用的PPT也几乎没啥变化。也许是对付一下会议主办方,我只能如是安慰自己。

其实,在很多场合,接触越多的老一辈学者,越会发现,老同志们知识的更新并不及时,尤其是涉及到最新的AI和人工智能领域,却总喜欢顶着“权威”的名义硬着头皮指点年轻人。

归根结底,科研圈的“老人权威”受到诟病,本质上是最近几十年的科研进展,科研人员的水平、业绩、甚至科研人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十几年前,发表一两篇SCI论文都可以评副高正高,到如今,一两篇SCI论文甚至都不够一个博士毕业。一个发了好几篇SCI,甚至还有几篇顶刊的博士,天天被一个只发过中文核心的教授指点,心理不舒服是正常的。甚至这个博士的课题申请还有可能被这样的“老人”卡住,更让人不服气。

“权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源垄断

“老人权威”的核心矛盾点,就在于我们国家的科研资源、渠道和机会,仍然掌握在很多“老人”手中,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已经落后于新一代科研人员。我从不反对尊重老一辈科研人。因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日新月异,是许许多多老一辈科研人呕心沥血、辛勤付出的结果。

所以,对“老人”要尊重,必须尊重。

这不仅是我的个人修养,也是我希望将来有朝一日成为“老人”得到的态度。但尊重不意味着可以任凭他们持续地,永远地把控着各种资源的分配。之前跟几个刚找到教职的文科博士聊天,他们签了预聘制的协议,一个个深忧聘期任务完不成。一问,聘期任务是三年两C刊。我之前对于文科发C刊没有太清楚的概念。

经他们介绍,才大致明白C刊对于“平台”和“大牛”的仰仗,比SCI更甚得多。有的老师告诉我,如果平台不行,说白了你的单位名字不响亮,然后背后的老板再不行,那想要一年一C几乎如痴人说梦。

学术论文不靠论文本身的智慧和巧思,而仰仗学术圈的人脉和资源,这很难说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资产的世代传承,会让普通人逐渐沦为底层,而科研资产的传承,则会让科研逐渐堕落腐朽。

如今饱受诟病的“学阀”本质上就是一种功成名就的“老人”资源垄断。学术资源如果按照“血缘”而不是按照聪明才智来分配,那对整个科学研究甚至社会和国家都将是一种灾难。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大学医学研究助理职位招聘:1-2年聘期、高薪资待遇与综合福利

下一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2/1.5+2.5国际本科项目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