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年又爆两大瓜!
当留子们还在欢欢喜喜营造过年氛围的时候,英美高校却挥剑斩乱麻,让留学生们花高价得来的Offer终成一张带着耻辱烙印的废纸……
这次主要是两个事:
● 帝国理工学院启动QC反查行动,排查出150名学生存在造假行为。
△ 图源 | 小某书
● 纽约大学拉黑了国内一所高中,该校学生以后冲刺纽大或成妄想。
△ 图源 | 小某书
年前我们才连着爆了几个涉及材料造假的瓜(港大清退造假学生、浙大学生被MIT开除、浙大剑桥留学项目系作假),年后又来这重量级的大瓜,这造假之路似乎是无穷尽也——
IC严查造假行为
根据某博主透露,前不久,IC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QC反查行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学生的成绩单、推荐信、入学前学历、申请文书等申请材料进行了随机核查。
“一场随机抽查掀起了滔天巨浪。”
原本旨在提升申请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行动,却意外揭开了造假内幕“冰山一角”。调查结果显示:申请材料造假学生高达150名左右,其中还有几个十分离谱的瓜:
一所停办多年的高中,居然“凭空”冒出一名学生,并成功考上了全球QS排名第二的帝国理工学院。
一个从未出过国的学生,在申请材料中声称自己以最高荣誉从澳洲墨尔本大学毕业,顺利拿到了IC研究生录取。
这次排查涉及的造假学生数量多,案例个个都很“经典”,估计IC很快会做出严肃处理。
英国教育圈子里,不仅是IC在抽查,还有LSE、UCL、KCL、曼大等知名大学都加入了反查大军,未来不知道会排查出多少学生,又有多少学生会最终落入无书可读的境遇……
另外,老师在这里先澄清几点:
1. 帝国理工学院官方并没有公布此事,建议大家只当瓜吃;
2.从来没有证据指出这150名学生全是中国留学生,不要被一些没来由、没证据的文章影响心绪~~
现在首要任务是认真打磨申请材料,好好学习应对大考!
纽大拉黑上海某高中
有消息称,一位在纽约上学的中国学生,花了15万买通上海某国际高中校长获得AP成绩单,想以此成功申请纽约大学。
在审核材料的时候,招生官发现这名学生人在纽约,成绩单却是从中国发来的。而后追问了几个问题,该名学生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答,这样拙劣的造假最终被招生官识破,随后将学生、甚至提供成绩的学校全部拉黑。
被扒出来学校名字后,网友们就只说三个字:赶!紧!跑!
△ 图源 | 小某书
另外还有前不久传出的2025年AMC8泄题,AMC中国区组委会还发邮件表示,经过MAA(美国数学学会)同意,AMC8试卷在美方试卷的基础上,保持难度一致,但会对部分题目做微调,给买题卖题以沉重打击。
这些事件表面上是海外高校对中国学生的“信任危机”,实则暴露出留学产业链中深藏的造假顽疾。从“保录陷阱”到学术造假,从包装“完美人设”到代写代考,某些中介机构正以“捷径”之名,将学生推向诚信崩塌的深渊。
造假产业链
从“保录神话”到“学术失信”
每一次的造假事件背后,往往活跃着留学中介的灰色操作:
伪造材料:篡改成绩单、编造实习经历、购买虚假推荐信,甚至虚构科研项目;
代考代写:从语言考试替考到申请文书代笔,形成一条龙的“造假流水线”;
保录骗局:以“百万保录G5”“内推名额”为噱头,利用信息差收割焦虑的家长。
这些操作看似“高效”,实则埋下巨雷。教育投资的本质是认知升级,而非风险对赌。当捷径变成断崖时,没有一片雪花能逃过雪崩的审判。
恶性循环
个体失信如何演变为群体污名化
MIT教授在论坛上公然指出中国学生作弊,这一言论虽引发争议,却折射出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学生诚信度的长期疑虑。当个别中介的造假行为被系统化、规模化后,便形成了可怕的“连带效应”:
● 部分院校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要求额外认证(如WES成绩认证),或对特定高中、机构的学生提高审查门槛;
●诚实守规的申请者被迫为少数人的失信行为“买单”,需提供更繁琐的证明;
●海外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推荐信、科研成果持保留态度,直接影响后续学术机会。
这种“一粒老鼠屎坏一锅粥”的困局,最终伤害的是中国学生的国际声誉。
破局之道
诚信为本,重塑留学价值观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从学生、家长、中介机构三方共同发力:
警惕“保录陷阱”,回归教育本质
“保录承诺”本质是概率游戏与心理操控。真正顶尖院校的录取逻辑是寻找“与学校价值观匹配的人才”,而非堆砌华丽却虚假的标签。家长与学生应理性评估自身条件,拒绝“花钱买文凭”的投机心态。
选择透明机构,拒绝信息黑箱
合规中介应公开服务流程、拒绝材料造假,并提供可追溯的成功案例(如真实学生背景与录取结果的匹配分析)。教育部“留学中介白名单”、第三方平台用户评价均可作为参考。
夯实学术能力,坚持长期主义
MIT教授质疑的“作弊”问题,根源在于功利性教育模式下学生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其依赖中介包装,不如提前规划语言能力、科研实践与跨文化素养——这些才是留学成功的硬通货。
△ 图源 | 人民日报官微
人民日报中写道,《哪吒2》的成功是长期主义者的胜利,不仅是动漫行业,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长期主义者。
就拿机构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录取结果较好的同学大部分是跟我们有了很长链接的孩子。
我们陪伴了他们的整个高中时期,了解到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梦想,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于机构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沟通与交流中,规划更能展现学生的长处的道路,加之哈耶普斯麻牛剑同专业背景的外教对文书进行多轮润色修改,其中蕴含的感情与内容更加厚实。
留学本应是一场拓展认知边界的成长之旅,却被某些中介异化为“造假闯关游戏”。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国外的刻板印象等无不警示:教育诚信是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底线。
唯有以真实能力为舟,以诚信品格为帆,中国学子才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