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投入时间最多的应该是做实验,绝大部分工科生的研究课题都要做实验,或者是搞模拟仿真类的,无论哪一类,实验或仿真才是工科生每天的日常。
做实验、搞仿真、看文献、写论文这四个方面就是工科生的日常,如果硬是要按照耗时程度来排名:做实验=搞仿真>看文献>写论文。
事实就是这样,我也工科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一个刚刚保研上的科研新生,你一定要看看下面关于做科研的事实,越早知道越好。
1、文献部分
2、实验或者仿真部分
3、写论文
4、帮导师做横向
一、文献部分
文献是开展课题的基础,是了解研究领域背景和现状的最佳工具。所以科研小白一开始就是要多看文献,当你看够50篇文献后,你就知道某某领域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啥问题、都有哪些人在研究、他们是怎么研究的、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哪些问题待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在文献里都可以找到。
所以,新生肯定要花时间看吧,之所以觉得费时间,是因为工科类的很多文献都是英文,一开始读起来特别难懂,一篇文献可能要看几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搞懂。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比较费时间,但是你把研究领域的专业词汇搞懂后,读起来就特别快了。
而且你也会知道很多文献其实都不用一字一句的精读,完全可以跳读,就看关键部分。
所以我觉得哈,除了前期搞懂文献要花大量时间外,后面看文献不会占据太多时间。
二、实验或者仿真部分
工科类的研究课题,基本要么就是做实验,要么就是搞仿真模拟,这一部分是最耗时的。看完下面部分就知道了。
原因一:实验或者仿真的工作量大;
做实验通常要设置多组样品来进行对比,最终的实验结果要做各种测试和分析,如果始终结果不理想的话,就要反复修改参数,重新设计实验、重新测试等,往往需要试错很多次,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实验,工作量是极其大的。
原因二:要有好的研究思路,还要能够做出来才行;
好的创新点特别重要,想到一个做完实验还不一定可行,往往是想了几十个,其中真正可行的就一两个,所以这期间每个创新点的验证实验都很费时,要做很多次实验才行。
原因三:实验或者仿真的难度,还有周期比较长;
也跟课题难度和周期有关,课题越难实也会越难,有的专业一次实验从前期准备、样品制作、测试和分析数据等周期就要一两个月。
原因四:实验和仿真要摸索很多遍,往往同一个实验要做很多次才能得到理想数据;
做实验最痛苦的就是一个实验往往做多次才能得到想要的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陶瓷烧制的样品测试发现,晶粒尺寸不达标、透光率低等,你就要反复调整烧制条件。仿真也一样,做实验就要一点点摸索。
总结:大部分研一的同学主要是看文献,到了研二时,基本上时间都在做实验上,有的同学实验不理想的,到了研三还得做实验。
三、写论文
什么时候写论文?一般是在你的实验部分做完了,或者某个创新点的实验部分都实现了,这时候才会开始写论文。
而且写论文确实不是最耗时间的,我硕士期间发了几篇小论文,也没有觉得很耗时,第一篇小论文耗时三个月(前前后后修改了 8次, 确实耗费了点时间);第二遍就一个多月;第三篇也一个月;当你把写论文的套路掌握后写起来就很快很快了。
所以对于新手来说确实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有经验后就还好。
四、帮导师做横向
如果导师项目多的话,还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干工程项目。这种目前在读研期间特别常见,很多导师都会在外接一些横向课题,然后让自己的学生帮忙干活,钱基本都是进了导师自己的腰包,所以好多工科的研究生其实都是比较反感做横向的。
总结
以上4部分基本就是工科读研期间占比时间最多的部分,很多同学在实验室干活,基本上也赶上996的节奏了,所以总体来说也是很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