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大家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评判什么样的导师才算是一名好导师,甚至还有“导师评价网”之类的工具来帮助学生筛选心仪的导师。
然而,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如何挑选到一个好的学生却很少有评判的标准和途径,甚至有的青年教师常常吐槽招生过程中的不对等,“学生鸽老师几乎不用付任何代价,但对于教师来说,尤其是刚入职的老师,失去的却是一个研究生招生名额”。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聊聊,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什么样的研究生才算是一名好的研究生?带好的研究生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如何才能招收到好的研究生呢?
图源:知乎
PART 1从导师的视角出发,什么是好的研究生?
好的研究生是有充分自驱力的
A教授(985正教授,四大青)
“我个人带过的博士生很多,我认为优秀的博士生总是很有自驱力。比如同样的一个任务,当我交给一个自驱力很强的博士时,TA不仅能够在规定时间将任务完成,还可以带给我一些意料之外的思考或成果。
之前带过一个博士生,每次课题布置下去的时候动作总是最快的,而且交上来初稿的时候还带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我想这就是自驱力的体现。当TA不需要导师来催促而是自己真心想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上道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B教授(中科院正研究员,博导)
“对于一些偏理论的自然科学来说,需要良好的数理基础,否则即使再勤奋,可能也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在查漏补缺。之前带过的一个985直博生,基础非常好,很多时候我甚至可以从TA那里得到很多启发。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快速跟住老师的节奏,甚至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进度自然不会太慢。所以我招生更加倾向于招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调皮一点不要紧,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加管教来改变。”
勤奋是科研的底色
C教师(Top2助理教授,博导)
“从我个人看来,勤奋的研究生在我这更能称得上是好的研究生。很多的实验和代码是需要一点点啃下来的,如果单纯有天分而又不愿努力做工作,很难产出更多的成果,自然也就很难在科研圈立足。
我之前带过的五个学生基本分为两批,一批是天分很高但是并不努力,可能通过百分之20的努力就能达到别人百分百的效果,但是十分怠惰,取得的成果也不尽人意;但还有一批学生,虽然天赋一般,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得到的成果却是别人仰慕的参天大树。所以天赋只能证明好的开端,并不能证明终点如何。”
乐于沟通,善于助人
D教师(双非双一流教授,博导)
“很多时候做科研其实打的就是信息差,所以大家常说做科研需要交流,需要出去开会。我认为一些优秀的博士生所具有的很大的特点就是乐于沟通,且善于助人。尤其是现在的科研项目,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其实很难完成,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
而乐于沟通其实能够及时打破一些专业壁垒,善于助人又能够让自己积累更多的圈内人脉。无论如何,学术圈终究是个圈,圈子里的人是固定的,所以这些看似与科研无关的工作有时更能够体现出一个博士生未来的前途和发展。”
PART 2带好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学生希望能够遇到好老师,而与此同时老师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好学生。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扶持走向职业巅峰。总结网友的发言,不难发现带一些好的研究生时导师普遍有以下集中感受:
01双方互相成就
学生有毕业要求,老师也有晋升要求。所以当老师遇到好的学生时,自然也想着能够尽可能利用学生的力量帮助自己迈向更高的台阶。之前和国内的朋友饭后闲聊,发现即使是国内的一些大佬,例如杰青、优青,有些人也是依靠学生的力量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并不能代表这些老师没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只能说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和发展。
图源:知乎
02成就感和正反馈满满
很多行业大佬或者顶尖人才,都会从工作当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老师遇到好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总是能够带给老师正向反馈,让老师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带领学生完成更难的课题。
倘若老师自己激情满满,可每次都是拳头打在棉花上,不久的将来老师自己也会失去动力,从而让学生也陷入了“没人管”的境地。
图源:知乎
03亦师亦友
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其实并不固定,俗话说的好,“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可能对一些新兴技术和手段并不一定比学生了解,而老师在行业当中的经验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在学校当中生活除了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之外,自然也会有一些生活当中的困惑,而导师正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倾诉的伙伴。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这种身份的转换应当是灵活的。
图源:知乎
04更像是拥有了一个学术搭子
好的学生能够主动解决一些未知问题,而非单纯留给导师。因此,除了初期或一些关键节点需要导师的介入,更多时候像是导师和自己的学术合作伙伴共同进步。
事实上,在读博或读研的过程当中,优秀的同学会抓住导师有限的时间突破一些较为关键的问题,对于导师来说,不必花时间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能够节约精力去处理更大的问题,所以此时此刻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合作者。
图源:知乎
PART 3如何能够招收到优秀的研究生?
虽然高校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逐年扩招,但是教师的队伍也在逐渐庞大。因此,对于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招收到好的研究生不仅关乎着未来几年的工作和生活品质,更关系到自己若干年后的职业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招收到优秀的研究生呢?
01广撒网
广撒网的好处是能够见识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从中挑选出与自己工作方式和性格更加适配的研究生。一方面,可以通过之前的师门进行推荐,优点是推荐的学生质量有所保证,但缺点是一旦答应可能无法更改;另外一方面,可以自行联系一些学科内的优秀自媒体平台刊登招聘广告,并在应聘者中进行筛选。
02尽量多沟通,甚至当面沟通
沟通交流对于导师和研究生来说都是必修课。在入学之后几乎每天都会面临交流的问题,因此在招生之前,一定要擦亮双眼,和学生尽可能多的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看法以及真实态度。
可能有的学生表面说自己以后想读博或者走科研道路,但实际上本科阶段并没有相关的科研经历,读研也只是想混个文凭,因此有条件的话建议线下见面,这样对于判断学生的情况更加有帮助。
03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并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就都适合做科研,因此身为导师,应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且自身也有实力发掘和引领这样的“千里马”。
任何人都希望招收一个进组什么都不用教就可以自己完成任务的学生,但这种概率微乎其微。因此,身为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发现身边的“千里马”。
写在最后
学生渴望好的导师,而导师也在渴望好的学生。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研究生,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当老师的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都是弱势群体,在招生和考学时的合法权益都应当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得到保障。
但无论如何,双方都应该尽自己全力做好应尽的义务和工作。小科也衷心希望所有的研究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老师,每位老师也都招收到满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