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围绕AI的风波在耶鲁大学掀起了轩然大波。耶鲁商学院的一名学生因期末考试“答题太完美”被怀疑使用AI作弊,随后遭到一年停学的严厉处罚。然而,他坚称自己并未违规,愤而将母校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处分并索赔经济损失、名誉损害、职业发展受阻等一系列赔偿。
这起诉讼不仅关乎一名学生的学术生涯,更让整个高等教育界陷入深思:当AI工具越来越强大,学术诚信的界限到底该如何划分?高校能否仅凭AI检测工具的结果就给学生定罪?
随着案件的推进,这场关于AI、学术与正义的博弈,正在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与反思。
耶鲁诉讼案
据耶鲁大学校报Yale Daily News报道,起诉耶鲁的匿名原告是一名居住在得克萨斯州的法国企业家、投资者。他拥有莱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及政治学学士学位。他于2023年7月入读耶鲁管理学院为期22个月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原定于今年春季毕业。起诉材料显示,原告原本有可能成为当届优秀毕业生代表。
原告选了一门募资与资金管理课程。2024年6月,课程助教将原告的期末考试试卷标记为了可疑,因为他的回答篇幅过长,过于细致,且标点、语法和格式近乎完美。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显示,期末考试为开卷,但禁止使用网络,因此学生不得使用AI。
一名教授随后将原告的答案提交给了AI检测工具GPTZero,发现其中部分内容很可能由AI生成。这名教授将问题报告给了耶鲁的学术道德委员会。
原告称,校方之后采取的处分程序漏洞百出。耶鲁行政人员向原告施压,要求他承认使用AI,一名院长甚至暗示原告可能被驱逐出境。原告同时指控学术道德委员会在听证过程中未向其展示关键证据。
起诉材料主张,因为GPTZero等工具检测错误率过高,耶鲁禁止使用这类工具进行AI检测,尤其是对非英语母语者的作业和考试进行检测。
原告表示自己在11月8日向学术道德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与Scott Aaronson讨论GPTZero不可靠性的邮件,Aaronson是得克萨斯大学知名计算机教授,也是OpenAI原创AI检测工具的开发者之一。
原告还将耶鲁校长Peter Salovey、管理学院院长Charles Kerwin所著论文输入GPTZero进行检测,结果检测报告显示他们论文片段由AI生成的概率为100%,但有的论文是30年前发表的,这显然说明检测结果有误。
AI诉讼案层出不穷
近期很多诉讼案都由被指控使用AI作弊的学生提起,耶鲁的案子只是其中之一。
Haishan Yang被明尼苏达大学认定在去年夏天的博士资格考试中使用AI,因而被开除。他随后起诉了校方。Yang是非英语母语使用者,当时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他主张校方支付57.5万美元损害赔偿以及76万美元诽谤赔偿。
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家庭起诉了孩子所在的学区,因为孩子的高中认定他使用AI完成了一个社会研究项目,进而给了他很低的成绩。原告家长称,校方的AI政策非常模糊,且执行力度不一。原告认为校方的处罚会影响孩子被斯坦福及其他顶尖高校录取的几率。
另一起诉讼案和一个名为Eightball的AI学习工具有关。Eightball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上传的课程内容生成复习资料。它由埃默里大学的三名本科生开发,其中包括一名商科专业的学生。开发团队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2023年埃默里大学Pitch the Summit创业大赛冠军及1万美元的奖金,项目也被放在戈伊苏埃塔商学院网站上宣传。
几个月后,埃默里大学对团队中的两名学生作出了停学处理,理由是他们违反了学校的行为准则。起诉材料显示,校方认为他们开发的工具可以用于作弊,但并没有出示证据证明学生在滥用这个工具。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Eightball创始人之一Benjamin Craver在5月份起诉了埃默里大学。Craver称,校方在鼓励AI创新的同时对他进行了不公的处罚。
高校是否应该禁止使用AI?
耶鲁这起诉讼案并不是个例,其他高校,甚至是其他商学院之前也遭到过起诉。这些法律诉讼反映了一个两难问题:如果高校一方面急着把AI融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惩罚使用AI的学生,结果会如何?使用AI提高生产力、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使用AI作弊的界限在哪里?
宾大沃顿商学院运营学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曾经做过试验,将他所教授的工商管理硕士运营学课程的期末考试题目输入ChatGPT,结果AI生成的答案足够拿到B或者B-的成绩。Terwiesch同时表示,他不会直接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大语言模型。
他解释道:“如果要解决的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担心考试题目。在资格考试或者个性化学习中,ChatGPT应该被禁掉。但我们如果是想提升学生参与度,就应该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生成式AI如今不仅仅是商学院追赶的潮流。全球各地的高校都在抢着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体系,它们设立了AI专业、学位和证书项目,鼓励学生学会使用全新的AI工具,但与此同时也在打击不当使用AI的行为。
很多高校重写了学生行为准则,增加使用AI相关的内容,但高校之间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件事也没有标准可言,而且有不同才会有创新。但如果各大高校的政策不一致,作弊与强化学习效果的界限在哪里?学生又应该如何作出判断?
沃顿商学院的Ethan Mollick教授甚至明确要求他的MBA学生在课堂使用AI。他表示:“商科教育培养的是通才,不是只在毕马威或者高盛工作的专才。他们进入企业后,要通过非正式的学徒体系学习专门技能。以高盛为例,新员工要学习如何写交易备忘录,但现在AI能替他们写了。”Mollick教授直言:“想作弊的人不管怎样都会作弊。我更担心的是学习的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学习。”
AI是作弊工具还是未来必备技能?
耶鲁管理学院因AI作弊指控对学生处以一年停学的重罚,而宾大沃顿商学院的教授却公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AI,甚至将其视为未来商业领袖必须掌握的工具。
当顶尖高校对AI的态度截然相反,学生到底该如何适应?是小心翼翼避免触碰AI,以免遭到严厉惩罚?还是大胆拥抱AI,提高学习效率和职业竞争力?
当AI检测工具频频误判,学术诚信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而高校之间的标准又南辕北辙,你怎么看?耶鲁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宾大的态度是否过于开放?这场争议你站哪一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文章:
https://poetsandquantsforundergrads.com/news/denying-alleged-ai-use-student-sues-yale-som-over-year-long-susp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