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邀请到现就读于牛津大学物理专业的 Kim学长,分享他在牛津的成长与收获。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2023 entry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年级:大二;
◆机构全案学生;
◆2022、23年机构牛剑营TA;
Part 1入学牛津前的憧憬与入学后的变化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在踏入牛津校园之前,我对做了不少功课,像是了解要学的科目、大体的课程设计这些。
等真的进入牛津学习后,我发现教学的细节和重点设置上和我想的有一些出入就拿某些知识点来说,我没想到牛津会把它们作为重点来教学,而其他学校可能就不会这么侧重。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重点,进入大学后,得快速适应这些变化。
申请大学期间,我修读的诸多课程为后续的大学学习提供了极大助力,特别是在数学与物理思维的塑造上。高中物理较少涉及复杂数学应用,而大学物理则以数学方法作为解题根基。
机构课程帮我提前构建了这种思维模式,其内容与大学一学期的不少课程重叠。以至于在学习大一课程时,许多知识我都感到熟悉,学起来更为轻松,信心也更足 。
Part 2牛津物理专业的课程与考试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里的课程不太自由,大部分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只有很少一部分,感觉就像在念“大号高中”。
不过,这种设置也有它的好处。
因为牛津有Tutorial系统,固定的必修课方便学校组织教学,教授们也能更好地兼顾学生。要是选课太多太杂,教授们可能就没办法很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剑桥是Supervision)
说到上课,大课(Lecture)时,教授们像打卡上班,上完就走,不主动追问,很难有交流机会。但很多同学一般会在lecture结束的时候去追问教授,不仅能解决疑问,还能在教授面前混个眼熟,方便以后申请他的组的科研。小课(Tutorial)则不同,氛围类似高中一对一辅导,每回仅有两名学生。教授会批改作业并详细讲解,极为负责。可惜Tutorial课是很少的,一周两三个小时,学好物理还得靠课下自学。
牛津考试一年一次,成绩全由这次考试决定,压力极大,大家只得拼命刷题,内卷严重。一旦考砸,一年努力就白费了。
另外,牛津考试不提供答案,让人头疼。我们通常会和好几个朋友组刷题小组,刷完找时间一起对答案、交流讨论 。
不过呢,考试的难度比平时学的内容要简单一些,Tutorial里讲的很多难题,考试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就像大一的某些课程作业里的难题,在考试里就很少见到,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只要把重点知识掌握好就行。
Part 3中国学生在牛津的情况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在牛津,物理系的中国学生相对较多。由于中国学生理科普遍较强,且物理系申请难度比数学系稍低,所以选物理系的同学更多。
除物理系外,工程系、数学系的中国学生数量也不少,化学系亦是如此。整体而言,中国学生约占总学生数的 20%,不同学院的中国学生数量差异明显。像我所在学院,中国人较少,大三、大二、大一每届约五人,下一届新入学的貌似仅三四人。而部分学院,一届能有 10-15 个中国学生 。
Part 4未来发展的规划与思考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对于未来发展,物理系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就打算转金融,为此做了不少金融实习。不过我目前没这打算,更想在学术道路继续探索。
在物理系,想走学术读博之路,优秀同学一般从大一就开始找科研机会。很多同学大一就会开始找科研机会,但是由于大一比起大二大三的学生,竞争力不够,所以很难找到,只有年级顶尖的人才能大一就找到。
据我观察,物理系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在大二的时候至少会有一段科研经历。
如果有学弟学妹是理工科专业,未来想转金融,这是可行的。在理工科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专业转金融相对更具优势,其培养的数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量化金融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许多同学入学前就规划好转金融,所以上大学后,即便读理工科专业,也会利用假期和课余学习金融知识,积极申请金融实习,为职业转变做准备 。
Kim在牛津的乐队活动
Part 5回忆牛剑营,收获满满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我在机构上了牛剑营、秋季课、重点班等好多课程 。
牛剑营课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着重提升数学与物理综合素养。大量计算作业使我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为物理学习筑牢根基,学起物理轻松许多。课程中的物理部分全面介绍物理学基础,虽不深入但涵盖各领域,帮我构建起对物理的整体认知与物理思维。其中一些物理题目颇具难度,掌握后对物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秋季课与重点班主要培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导师引导我们用数学思维思考物理问题,再探讨物理结论及意义。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对我大学学习助力极大。大学物理常用数学方法推导、解题,机构 打下的基础让我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
这些课程里的很多知识点,在大学学习中都能用到。比如说牛剑营课程里的微积分、微分方程,在牛津一学期的数学课里都有涉及。还有力学部分,也和大一的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合。这些重合的知识点,让我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学好物理。
Part 6从学生到助教的身份转变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我在机构当过两次Teaching Assistant,身份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我,让我对学习和教学有了全新认知。
做学生时,只需专注自身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任务。成为Teaching Assistant后,我开始从老师视角思考。像ZSY导师,设计课程时十分用心,从题目出发,依据解题所需方法和知识点规划课程内容。他觉得学生掌握这些关键内容,才能解决相应问题,所以课上重点讲解。
做助教期间,我参与题目设计,由此更深刻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每道题都蕴含着老师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使我自己学习时,也学会从题目角度分析,思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解题方法,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次身份转变,宛如打开一扇新窗,让我看到学习与教学的别样一面 。
我也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会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在模拟面试的时候,自己出题,通过设计题目的流程和提问点,不仅能帮助其他同学,自己也能对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这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的一种应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学得更好。
Part 7Kim与亦师亦友的ZSY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在机构学习时,ZSY导师对我影响极大。
起初,我觉得ZSY好严厉,是典型的 “严师”,每次上课我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但渐渐我发现,ZSY的课堂氛围轻松幽默,他会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复杂物理知识,让我们在愉悦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硬核,却毫无压抑之感 。
ZSY的教学理念特别纯粹,他不是那种只追求把学生送进牛校的功利型导师。他就是真心地想把数学和物理知识传授给我们,用他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物理的奥秘。但是神奇的是,他的学生却有很多都进入了牛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 吧。
ZSY的课程题目都是由他精心设计或改编,从不拿现成题目敷衍。这些题目旨在提升我们的解题能力,每一道都经他深思熟虑,融入了希望我们掌握的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上完重点班课程,每次收到他布置的作业,我都能体会其良苦用心。借助这些作业,我的解题能力大幅提升,数学和物理素养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ZSY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们严格,生活中也格外关心大家。他虽不常把关心的话挂在嘴边,但诸多小事都能体现他的在意。学习期间,他留意着每个同学的状态,一旦发现谁压力大或学习状态欠佳,就私下和后勤沟通,让后勤去关心同学。甚至有时凌晨两点,他还在关心因学习压力大失眠的同学。他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严厉,实则内心无比温暖的老师。
Part 8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Kim学长
首先,一定要尽早培养自学能力。我刚开始自学时十分痛苦,看教材常常看过就忘,感觉一无所获。后来才明白,自学能力涵盖理解能力、学习方法选择等,远不止看书这么简单。例如,要学会判断该看几本教材,是深入钻研一本,还是多看几本拓宽视野;还要思考看教材与看Lecture Notes哪种方式更有效 。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旦找到了,学习效率就会飞速提升。自学能力,在大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的课程更多地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研究。
在课程学习上,大部分课程固然重要,但心里要有取舍,毕竟并非每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自己。以我为例,我不喜欢Optics,便将精力集中于掌握基础知识,避免过度投入时间精力。而对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部分,则多花心思学习。如此既能满足学业要求,又能培养学科兴趣与特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