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论资排辈,到头来就是引发疯狂内卷的年龄焦虑。中国的孩子和年轻人真的太苦了。从小学开始卷学习、卷成绩、卷兴趣班、一直卷到大学,然后开始考研、考公、考编、继续读博深造。这一路卷下来,原本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结果一看——找个工作要求28岁博士研究生。得,好工作又和自己失之交臂。
中国的年轻人,正在不断践行着“一步慢,步步慢”的至理名言。
而这就导致我们年轻人的人生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容错率极低。
读书的时候喜欢看电影,经常能看到国外小哥毕业之后,潇潇洒洒地周游世界一两年,沉淀自己,思考人生,然后再开始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好不羡慕。当时觉得,我们国内的学生着实思想死板,天性不够自由,性情不够洒脱,要不然怎么就没有这个gap year的文化呢。
现在想来,非不想有,实不能有。以18岁上大学为例,4年大学时光,22岁大学毕业,3年研究生,25岁硕士毕业,3年博士深造,28岁博士毕业。毕业后招聘季一来,抬眼一看——要求28岁博士研究生。妥了,正好赶上这班车。卸下书包,拿起公文包,上班去吧。以上所有,皆为理想,你的人生但凡稍有差错,这份工作就与你无缘。
28岁博士,让人更焦虑了
既怕兄弟吃了苦,又怕兄弟开路虎。人就是这么奇怪,既会可怜别人命途多舛,又会因为别人顺风顺水而嫉妒羡慕。能够读到博士本就凤毛麟角,还要3年毕业,那更是难上加难。以我这些年跑招聘的经验来看,30岁的博士毕业生已属于人中龙凤,少之又少,以我浅薄的见识,28岁的博士至今还没见过一个。当然,28岁的博士肯定有。除了按照理想算法,3年就能博士毕业,其实还有一些直博甚至硕博连读的同学,5至6年也能拿到毕业证。
别人28岁年纪轻轻已经博士毕业,而我28岁还在博一博二苦哈哈地做实验,不知道哪天是个头。这件事就挺让人有落差感的。
而且,这些年纪轻轻的博士毕业生,光是申请青基的时间,都比很多人长,更别说人家还可以去国外做两年博士后,然后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引进回国,30岁出头已经拿稳了985副教授的教职。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也恰恰是大家焦虑的根源之一。
所以,我宁可这个岗位是一个“萝卜岗”,因为萝卜岗必然条件严苛,要求稀奇古怪。但怕就怕在“卷年龄”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整个社会在不断地通过年龄,来逼迫年轻人往前走,一步不停地往前走,给年轻人不断地施加各种“年龄条框”,把大家撵得气喘吁吁。
为什么要对年龄设限?
这是破除论资排辈的副作用
为什么要对年龄设限?年纪轻有年纪轻的优势,年纪大有年纪大的好处,比如,姜太公70多岁出山,肯德基爷爷60多岁创业。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从小打心眼里就讨厌“论资排辈”这四个字。
总觉得天生我材,为什么要排在一些年岁大而无能的人后面。论资排辈,那都是无能者的自我救赎,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破除这种陋习,要绿色通道,要破格晋升。可是,真正讽刺的是,真正工作和进入社会时,大家往往发现,那个可以走绿色通道,可以破格提拔晋升的,往往不是自己。
而自己才是那个最需要“论资排辈”的人。你我皆凡人,可能是很多人三四十岁后的内心感慨。话扯远了,其实为了破除论资排辈,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制度文件。
比如咱们熟悉的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专门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免得大家都去拼面上,导致年轻人很难竞争得过。
又比如所谓的干部年轻化,35岁以下正科,40岁以下副处,都属于年轻干部,要重点观察重点培养。
又比如现在高校圈里盛行的年轻教师绿色通道……
这些专门支持和帮助年轻人脱颖而出,而不必拘泥于“资历”、工作时间长短的政策,正是为了破除论资排辈而设。这些举措初衷是好的,结果也不错。那么多人因为这类政策,年纪轻轻拿到了课题项目,成长为年轻有为的干部,获得了人生难得的提升和飞跃。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些赶不上这种“年轻化政策”的朋友们,于是乎都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与沮丧当中。我就亲眼见过不少体制内的年轻人,在开始工作的头些年,一个个劲头满满,主动加班加点。但如果错过了年轻干部提拔的东风,就逐渐沦为职场老油条的例子。还有网上很多青椒疯狂吐槽的“非升即走”,就也是拿不到“青基”就得跟这份稳定的高校教师工作说byebye,让无数博士和青椒压力山大。
于是,因为有了各种年龄的限制,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年龄焦虑。焦虑结婚,焦虑生娃,焦虑工作,焦虑有关年龄的一切。好像只要不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人生就会行差踏错。
人生,不该有那么多设限
自由和限制,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的。对人生设限,设置条条框框,这一点似乎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尤为严重。这个说是内卷也好,文明底色也罢,事实确实如此。而中国在过去30年,一方面有人口红利(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有高速腾飞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很多青年人,不管是学识水平,学历层次,都远比老一辈强得多。这样的氛围中“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力鼓励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变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走慢了一步,可能导致人生整体下滑好几个层次的这些人。这种牺牲令人无奈,我们更希望的是,随着“暴涨”时代的结束,“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能去除年龄的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大家也许才能更加从容,更加稳健地过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