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人与I人的英美留学PK:你的性格更适合哪里?

留学不仅是选学校、选专业,更是选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是个MBTI爱好者,那你一定知道,e人(外向型)和i人(内向型)在英美两国的留学体验可能截然不同。

e人去美国:如鱼得水,天天social,快乐似神仙。

i人去英国:岁月静好,图书馆一坐一整天,咖啡配论文。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对比英国和美国,看看哪个国家更适合你的性格,顺便揭秘两国的硕士录取偏好,帮你精准匹配“留学舒适区”!

英国 · i人的精神故乡

✅ 学术氛围:独行侠的乐园

英国大学推崇“独立研究”,导师不会追着你开会,图书馆从早开到凌晨。曼彻斯特大学的图书馆甚至提供“自闭式学习舱”(单人隔间+台灯+充电口),i人可以直接住进去。

坐在里面犹如CEO哈哈哈哈哈哈哈

✅ 城市节奏:慢得刚刚好(伦敦除外)

曼彻斯特、爱丁堡等城市生活节奏舒缓,i人不会觉得被推着走。

社交规则:礼貌的“边界感”

英国人普遍保持礼貌但疏离,地铁上没人搭话,路上遇到同学顶多点个头。

对i人来说,这种“保持距离的友好”简直是天堂——既不用硬聊天气,也不用担心被陌生人过度打扰。

i人在英国的真实故事

L同学是一个典型的“i人”。在一次聊天中,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经历。

那是他第一次去现场看足球比赛。观众席上大多是本地的欧洲面孔,而且以年长者居多。他身边坐着一位退休的英国老爷爷。老爷爷注意到他独自一人,有着明显的亚洲面孔,还带着学生特有的青涩气质。在周围全是本地球迷的环境中,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于是,老爷爷主动打破了沉默,和他搭话,问他为什么会来看雷丁队的比赛。出于礼貌,他回答了老爷爷的问题。没想到,老爷爷非常热情,不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观赛经验,还把这场比赛的首发名单递给了他。这让初来乍到的他,立刻感受到了一份温暖。

英国人虽然不像美国人那样热情外向,但“i人”也能在这里遇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友好。他们不会强迫你去社交,但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人会默默地伸出援手。

e人在英国可能遇到的挑战

❌ 交朋友更难

英国人不爱主动搭讪,e人可能会觉得“憋得慌”,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受欢迎。

❌ 天气致郁

英国全年阴雨180天,e人如果靠阳光和户外活动充电,可能会抑郁。曼彻斯特学生名言:“这里的夏天就是连续三天不下雨。”

美国 · e人的狂欢派对

社交文化:人人都是“显眼包”

从课堂到超市,美国人随时能开启聊天模式:

有一个同学刚到美国华盛顿读书,才来了两天,就遇到了很多热情的美国人。住在同一栋公寓的邻居会主动帮他搬运行李和家具,还会夸他的睡裤很可爱,拖鞋很好看。甚至在超市,收银员一边扫码一边说:“你这件T恤太酷了!是在哪儿买的?”

e人在这种环境里,陌生人也能聊成朋友,小组作业都能变成社交局,e人永远不会孤单。每天都能认识新朋友。

✅ 校园生活:活动多到爆炸

Frat party、career fair、各种club,e人的日程表永远排得满满当当。

✅ 课堂鼓励表达:教授喜欢互动

美国教授最爱说:“Don’t be shy! I want to hear everyone’s voice!”

✅ 地域差异:e人也分“段位”

纽约/洛杉矶:社交悍匪的天堂,人均语速200字/分钟。

德州/中西部:热情但节奏慢,适合“e人养老版”。

哈佛开学蹦迪现场,学校请来乐队,学生组织招新,大家在校园场上的演唱会开始一起蹦起来!!

i人在美国可能遇到的挑战

❌ 文化冲击:美国人怎么这么爱问隐私?

美国人经典三连问:

“你主修什么?”

“毕业后想做什么?”

“你有男朋友吗?”(第三次见面时)

i人内心OS:“我们很熟吗???”

❌ 逆向孤独:越热闹越寂寞

纽约留学生日记:

“万圣节派对上,所有人都在笑,但我站在人群里,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

英美硕士特点PK

英国硕士:短平快,专业化强

英国的硕士主要分为:

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s):

通常为1年制,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项目。

研究型硕士(Research Master's):

如MPhil,通常1-2年,适合未来走学术路线的学生。

优势

  • 时间短,节省时间和生活成本。
  • 课程紧凑,适合目标明确、希望快速进入职场的学生。

劣势

学习强度大,适应能力要求高。

以伦敦大学学院的金融硕士为例,学生每周要上12小时的课,课后还得花大量时间泡图书馆,完成各种论文和小组项目,每周大约需要学习38小时。

E人在英国快疯了?E人与I人的英美留学PK:你的性格更适合哪里?

图源:官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时间是大致估算的,实际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因个人学习习惯、课程难度而有所不同。

而且,英国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要求极为严格,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论文质量都直接影响毕业。要是挂科了,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没过就拿不到学位证。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美国硕士:灵活多样,强调综合教育

美国的硕士主要分为:

学术型硕士(Master of Arts/Science, MA/MS):

偏重理论和研究。

专业型硕士(Professional Master's):

如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Eng(工程硕士)等,强调实践应用和职业技能培养。

优势

  • 学习节奏相对宽松,有更多时间适应和实习。
  •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综合能力

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机交互硕士为例: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核心课程,还需完成长达7个月的行业实践项目(Capstone Project),与谷歌、微软等企业合作解决真实问题。

E人在英国快疯了?E人与I人的英美留学PK:你的性格更适合哪里?

图源:官网

此外,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或商学院的课程,甚至参与跨学科科研(如机器人研究所的智能交互课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

劣势

学制通常为1.5-2年,时间成本较高,总花费更大。

美国适合希望深入探索或跨学科发展的学生。

对比维度 英国硕士 美国硕士
学制 授课型1年

研究型2年

1.5-2年

学分制

核心优势 学制短

文凭含金量高

实践能力强

就业机会多

申请门槛 重学术成绩 重综合能力
就业前景 PSW签证

竞争激烈

OPT+H1B

机会多但难留

留学成本 30-50万 50-75万
文化适应 传统保守

学术氛围浓厚

多元开放

创新精神强

隐藏福利 欧洲旅游便利 校友资源丰富

英美硕士录取偏好大揭秘

英国:标准化+学术导向

本科背景 & GPA 是硬门槛

  • 985/211 学生均分80+可冲G5,双非通常要85+(热门专业更高)。
  • 英国大学有内部List,部分学校直接卡本科院校排名。

专业匹配度极高

  • 跨专业难,尤其是金融、CS等热门领域,除非有相关课程或工作经验。
  • 文书看重学术动机,少讲“情怀”,多写课程、论文、研究兴趣。

录取节奏快,先到先得

  • 材料齐全就下offer,拖到后期可能没位置。
  • 雅思成绩虽然重要,但可以在申请后补交,这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准备。

英国硕士申请策略

提前规划:英国高校的申请是 “先到先得”,尤其是热门专业,建议学生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申请材料。

优化背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实习、竞赛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实践能力。

美国:综合评估+灵活多元

不唯分数论

GPA 3.5+可冲Top 30,但低分(如3.0)靠强实习/科研/文书也能逆袭。

一位985院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初始GPA不足75

面对这样的成绩,曹老师制定了全面的提升计划:

一方面通过刷分提升GPA,同时准备托福和GRE考试;

另一方面,积极规划实习经历,从积累经验的小公司实习起步,逐步过渡到知名企业实习,丰富简历内容。

最终,他成功转专业申请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工程管理硕士,而他的GPA最终是75

跨专业相对容易

  • CS、BA、教育等专业接受转专业,但需补先修课或相关经历(如Coursera证书)。
  • 文书要讲好“为什么转专业”,展示能力和规划。

重视实践与个性

  • 商科看重名企实习,理工科偏好科研/论文,社科关注志愿活动。
  • 面试常见(尤其MBA),考察沟通能力和性格匹配度。

美国硕士申请策略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需要在学术成绩、课外活动、领导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维度 英国 美国
核心标准 学术成绩

+院校背景

综合能力

+个人亮点

转专业

需强相关背景

较灵活

可补经历

文书风格 理性学术向 讲故事

+职业规划

语言要求 可后补

配语言班

申请时需达标

终极选择:你适合英国还是美国?

选英国,如果……

你是i人,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

你想快速拿到学位,节省时间和金钱。

你对社交没有强烈需求,更关注学术。

选美国,如果……

你是e人,喜欢热闹和社交。

你想多探索不同领域,不急于毕业。

你有留美工作的打算,尤其是STEM专业。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博士毕业后要不要斩断与导师之间的“脐带”?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存在?

下一篇

澳门科技大学在内地当做211还是双非?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