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历史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Luk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香港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专注于香港、晚清及现代中国和亚洲海洋世界历史研究的学者,教授的研究兴趣广泛而深入,涵盖边疆与边境地区研究、帝国与殖民主义、种族与民族身份,以及华人散居地研究等多个领域。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领域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香港历史
- 晚清及现代中国历史
- 亚洲海洋历史
- 边疆与边境地区研究
- 帝国与殖民主义研究
- 种族与民族身份研究
- 海外华人研究
研究分析
1."The Making of a Littoral Minzu: The Dan in Late Qing–Republican Intellectual Writings"
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23年)
这篇论文探讨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著作中对疍民(一个沿海水上人群)的描述和构建。教授分析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将这一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概念化为一个"沿海民族"。这项研究揭示了民族身份构建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生产如何受到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边缘群体在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位置。
2."Accommodating Foreigners in a Littoral Borderland: The Lower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the Opium War"
发表于《Modern China》(2022年)
这篇论文考察了鸦片战争期间珠江三角洲下游地区作为沿海边境地带如何应对外国人的到来。教授通过详细的历史档案分析,揭示了当地官员、商人和居民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采取的复杂应对策略。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外来冲击,而是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适应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交往模式。
3."Straddling the Handover: Colonialism and Decolonization in British and PRC Hong Kong"
发表于《From a British to a Chinese Colony? Hong Kong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7 Handover》
这篇研究深入分析了香港从英国殖民统治到中国主权回归过程中的殖民和去殖民化动态。教授挑战了简单的殖民/后殖民二元框架,提出香港经历了复杂的多重殖民过程。研究指出,理解香港的历史转型需要同时考虑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和中国对香港的重新整合策略,这对理解香港当代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Heritage in Translation: 'A Dagur Story' as Historical Fiction and Sample Text for Learning Manchu"
发表于《Saksaha: A Journal of Manchu Studies》
这篇论文通过分析满文文本"达斡尔故事",探讨了语言翻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翻译和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记忆的保存和重构过程。教授的这项研究为理解多民族帝国中的文化交流和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5."Occupied Space, Occupied Time: Food Hawking and the Central Market in Hong Kong's Victoria City during the Opium War"
发表于《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这篇论文研究了鸦片战争期间香港维多利亚城中央市场的食品贸易和摊贩活动。通过微观的历史场景分析,教授展示了殖民初期城市空间的形成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和食品贸易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殖民权力与本地生活实践相遇、碰撞和调适的场所,反映了殖民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经济动态。
6."Monopoly, Transaction and Extortion: Public Market Franchise and Colonial Relations in British Hong Kong, 1844-58"
发表于《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这篇论文详细考察了英属香港早期的公共市场特许经营制度及其反映的殖民关系。教授通过分析市场管理中的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社会冲突,揭示了殖民统治如何通过看似中性的市场机制实现对本地社会的控制。研究同时也展示了本地商人如何在这一制度框架内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和扩张,体现了殖民统治下的复杂权力博弈。
项目分析
1.《英国殖民主义与沿海社会的形成:香港殖民档案中的中国水上人口和船只,1841-1898》
这是教授于2023-2024年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RGC)早期职业计划(ECS)资助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聚焦于英国殖民香港早期阶段对水上人口和船只的记录与管理,探讨殖民权力如何通过档案实践和人口管理技术塑造沿海社会。通过分析殖民档案中的数据、分类和叙述,教授试图揭示殖民知识生产与统治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影响水上人口的社会身份和生活方式。该研究对理解殖民统治下的社会分层和身份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2.《重访鸦片战争:中国沿海地区和江南视角》
这是教授于2022-2023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直接研究拨款资助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中国沿海地区和江南视角重新审视鸦片战争的历史。教授特别关注战争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以及地方群体如何应对和适应战争带来的变化。通过引入地方视角,该研究挑战了以国家和帝国为中心的传统叙事,强调战争的复杂性和地方差异性。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多层次影响。
3.《跨国华人通道与边疆与边境地区的全球形成》
这是教授担任客座编辑的《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特刊(2019年54卷3期)项目。该项目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探讨了跨国华人迁移网络与全球边疆和边境地区形成之间的关联。通过跨学科和跨地域的比较研究,项目展示了华人群体如何参与和影响全球各地边疆社会的形成与转变。这一集体研究不仅丰富了华人散居研究的视角,也为全球边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研究想法
1. 沿海边境区域的多重治理研究
研究立意:探索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沿海边境地区(如香港、澳门、厦门等通商口岸)的多重治理模式,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势力和地方精英在这些区域权力实践的互动与协商。
创新点:
- 超越单一殖民/反殖民二元框架,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
- 关注正式与非正式治理机制的交织
- 利用多语种档案资料,构建更为立体的历史图景
2. 海洋空间的知识建构与身份政治
研究立意:考察19-20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港澳地区)海洋空间的知识建构和相关身份政治,分析殖民知识生产、本地知识体系和国家建构话语如何共同塑造对海洋及其居民的认知。
创新点:
- 结合空间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方法
- 分析殖民测绘、人口普查与本地空间实践的互动
- 探讨海洋空间在国族想象中的特殊位置
3. 跨境群体的生存策略与文化适应
研究立意:研究19-20世纪在珠江三角洲、东南亚等地活动的跨境群体(如水上居民、商人、走私者等)的生存策略与文化适应机制,分析他们如何在多重政治力量下维持生计和身份。
创新点:
- 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跨境群体的社会网络
- 结合口述历史和档案研究方法
-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和身份协商
4. 战争与地方社会变迁的互动研究
研究立意:通过江南和珠三角等地区的比较案例,研究鸦片战争等对外冲突如何影响地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组,同时考察地方社会的应对策略如何塑造战争进程。
创新点:
- 采用比较史和互动史视角
- 结合军事史和社会史方法
- 关注战时日常生活和群体记忆的形成
5. 沿海城市的历史层累与文化记忆研究
研究立意:分析香港等沿海城市的历史层累与文化记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实践、建筑形态和纪念活动如何共同构成当代城市的文化景观和集体记忆。
创新点:
- 结合城市史、记忆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
- 通过数字人文方法重建历史空间
- 分析官方与非官方记忆的互动与竞争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与知识准备
- 跨学科知识储备:除了扎实的历史学基础外,申请者应加强边疆研究、海洋史、殖民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建议系统阅读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Peter Perdue的边疆研究著作、以及Charles Maier等学者关于"领地性"(territoriality)的研究成果。
- 方法论训练:熟悉档案研究方法、口述历史、空间分析等历史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质性研究方法,为跨学科研究做准备。特别是学习如何处理多语种史料(英文、中文、方言文献等)的能力。
- 区域知识深化:深入了解香港、珠三角地区或其他相关研究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是关注边缘群体和跨境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变迁。建议对19-20世纪的中国沿海社会有系统性认识。
2. 研究计划设计
- 契合但不重复:设计的研究计划应与教授的研究兴趣有明确关联,但避免简单重复其已有研究。可以考虑从地理上扩展(如研究其他沿海地区)、时间上延伸(如研究冷战时期的沿海社会)或主题上深化(如聚焦特定边缘群体)。
- 理论框架创新:提出能够推进边疆史、海洋史或殖民研究的理论框架,例如结合"接触区"(contact zone)、"第三空间"(third space)或"流动性转向"(mobility turn)等概念,展示你对领域前沿理论的把握。
- 方法论清晰:详细说明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包括计划使用的档案馆、收集口述历史的策略、跨语言材料的处理方法等,体现研究的可行性和严谨性。
3. 适应跨学科研究环境
- 养成跨学科思维习惯:教授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申请者应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学会从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
- 批判性思考训练:香港历史研究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和身份议题,申请者需具备成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在不同历史叙事之间保持分析性距离。
- 实地研究准备:了解并准备进行田野调查或实地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在研究对象为边缘群体或特定地域空间时,这种方法尤为重要。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