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Local和内地插班港宝真的玩不到一起吗?

在香港的校园里,尤其是中小学校园,有一个长期存在却不常被正面讨论的问题:

本地学生(Local)和来自内地的港人子女到底能不能玩在一起?

如果你是一位初来港的家长,或者正在考虑何时让孩子转学来港,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萦绕在你心头多时。

今天我们不谈情绪、不谈偏见,只用最普通的视角、最真实的数据和案例,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Local和插班港宝之间,是不是天然存在隔阂?

这个隔阂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难以跨越?

小学还好,中学难了

我们从最直观的地方说起。

许多已经在香港安家的家长都会告诉你:

“如果你孩子小学就来香港读书,问题不大,很快能适应。

但如果是中学才来,那就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

香港Local和内地插班港宝真的玩不到一起吗?

这句话其实在不少教育研究中都有体现。

根据香港教育大学2021年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在小学阶段(6-11岁)来港就读的内地学生中,有83%表示自己半年内就能结交本地朋友,参与班级活动

在中学阶段(12-17岁)才转学来港的学生中,只有37%的学生在第一年内能真正融入班级社交圈

这个数据背后,反映的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孩子的年龄越小,越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朋友圈。

而这个“年龄分水岭”基本就落在小学与中学之间。

你可能会问:这是为什么?

小学生适应快,源于几个关键差异。

1. 语言,是社交的第一扇门

6-11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不仅学习速度快,而且对新语音系统(比如粤语或英语)的接受度极高。

银河和家长们分享一个真实的客户案例:来自深圳的林乐乐(化名),在8岁随父母移居香港后进入葵芳某小学。

刚开始她只会普通话,也听不懂粤语。

但短短三个多月后,她已经可以用粤语和同学打招呼、一起玩游戏,甚至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香港教育局2022年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点:

小学阶段来港的新生中,有90%的学生在入学半年内掌握了基本的粤语交流能力。

2. 小学生的社交方式更“简单粗暴”

你还记得小时候是怎么交朋友的吗?

可能就是一句话:“你喜欢奥特曼吗?”或者“你也喜欢跳绳?咱们一起玩啊!”

小学生的社交建立主要依靠共同兴趣和游戏活动。

没有复杂的门槛,也不会考虑太多背景差异。

来自广州的李小婷(化名),就是通过一次跳绳比赛和一群本地女生打成一片。

她的妈妈说:“完全没想到她适应得这么快,可能她们的世界真的很简单。”

3. 教育体系衔接压力小

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相对基础,也不涉及太多学术性语言。

内地和香港小学课程的差异虽有,但并不剧烈,尤其在低年级段,数学、语文等科目大致相通。

这给了低龄港宝一个缓冲时间,既可以适应语言,又可以逐步了解香港的课堂文化和教学节奏。

中学生为何适应困难?

到了中学,课程中开始大量使用粤语授课,尤其是中文、通识和部分人文学科。

更重要的是,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再局限于“我喜欢你”或“我们一起玩”,而是更复杂的观点表达与文化理解。

如果你不会粤语,听不懂老师讲课、跟不上讨论节奏,那你很难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

香港Local和内地插班港宝真的玩不到一起吗?

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边缘人”感。

根据香港青年研究学会2020年的一项调查,有超过65%的中学港宝表示自己在第一学年内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明显社交障碍”

香港Local和内地插班港宝真的玩不到一起吗?

而且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当一个内地来的中学生进入一个以粤语为主、文化气息浓厚的香港学校时,他(她)很难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个在14岁来港的学生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

“我既不是他们眼中的‘香港人’,也不再是‘内地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

这类“文化悬挂”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第三文化孩子(Third Culture Kids)”问题,即孩子处于两个文化之间,找不到归属感。

中学生的社交圈通常已经形成,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默契和历史。

一个“新来的人”,尤其是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要融入这个圈子,并不容易。

不少中学生港宝选择退而求其次,与其他内地来的学生组成小团体。

虽然有朋友,却也更加深了与本地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应如何应对

我们最后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香港Local和内地港宝真的玩不到一起吗?”

答案是:不是玩不到一起,而是他们“玩”的方式不同、节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如果能在合适的年龄进入合适的环境,再加上一点引导和支持,大多数的港宝都能与Local学生建立友谊。

但如果错过了语言与社交的关键期,再加上中学阶段自我意识强烈、社交圈封闭,确实会让“融合”变得更难。

这不是谁的错,而是一种客观现实。

而我们要做的,是正视这种现实,尽可能在政策、教育、家庭等层面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更自然地融入,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环境。

无论是香港Local还是内地港宝,每个人都有可能交到合拍的朋友。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愿意去理解和包容,就能找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

通过教育、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两地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交流环境,让他们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申请香港大学DSE和ALEVEL课程应该怎么选?

下一篇

2025香港寄宿学校全攻略!21所直资、私立、国际学校深度解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