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PhD博士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语言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南洋理工大学Prof.Che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申请攻略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PhD导师简介 (481)

导师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是语用学、计算语言学及其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面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教授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之前,她曾在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担任教职,并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进行研究工作。她是Leverhulme研究基金的获得者,目前担任《语用学杂志》的书评编辑以及《交流前沿》的编委会成员。

研究领域

导师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计算语言学及其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交叉领域。她特别关注语言形式、社会语境和指示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方向体现了她对语言使用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深入思考。

她的研究横跨多个语言,尤其专注于汉语、韩语和英语中的语用现象,包括礼貌表达、间接性、敬语体系、话语标记等,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语用特征。此外,她还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以及数据驱动的语用分析方法,体现了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研究分析

1. "Exploring Meta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Lexemes Using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2025)

这篇发表于《礼貌研究杂志》的文章是教授与合作者运用计算方法研究礼貌元语用学的一项开创性工作。研究采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分析礼貌词汇的元语用特征,探索人们如何理解和讨论礼貌语言的使用。该研究创新地将计算方法应用于元语用学研究,为礼貌词汇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语用学的方法论,也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概念的构建提供了实证基础。

2. "L2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Constructing and Negotiating Contextual Meanings."(2024)

该文章发表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应用语言学》上,探讨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构建和协商语境意义过程中的语用能力发展。教授与布朗合作,分析了学习者如何通过语境化线索理解和使用语用意义,以及这一能力如何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研究提出了语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评估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对理解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发展过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实证支持。

3. "A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I-generated conversations in pragmatic analysis."(2024)

这篇发表于《语用学杂志》的文章开创性地探索了人工智能生成对话在语用分析中的应用可能性。教授与合作者评估了AI生成对话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比较了真实人类对话与AI生成对话在语用特征上的异同,讨论了AI生成对话可能为语用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研究不仅体现了教授对新技术在语言研究中应用的前瞻性思考,也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对语用学的方法论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4. "Exploiting language affordances in Chinese-mediat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24)

在这篇《跨文化语用学》的文章中,教授探讨了以汉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赋能(language affordances)的概念和应用。研究分析了汉语特有的语言特征如何影响和塑造跨文化交际过程,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如何利用汉语的语言资源达成交际目的。这一研究提出了语言赋能的理论框架,对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策略使用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体系,为跨文化交流和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导。

5. "Functions, sociocultural explanations and conversational influence of discourse markers: Focus on Zenme Shuo Ne in L2 Chinese."(2023)

这篇发表于《国际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评论》的文章聚焦于汉语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在第二语言中的使用与功能。教授详细分析了该话语标记的多种功能及其社会文化解释,探究了它在会话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话题管理、话轮交替和意义协商的作用。研究还比较了母语者和学习者使用该话语标记的差异,揭示了话语标记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一研究为理解第二语言话语标记的习得和使用提供了重要见解,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

6.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of pragmatic meanings: What do learners of Korean know about the Korean pronouns ce and na?"(2022)

在这篇《语用学杂志》的文章中,教授与布朗探讨了韩语学习者对韩语代词"ce"(저)和"na"(나)语用意义的理解。研究通过实验方法考察了学习者如何解读这两个代词的礼貌水平、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含义,分析了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发展轨迹。该研究发现学习者对这些代词的语用意义的理解存在系统性偏差,反映了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复杂性。这一研究对理解第二语言语用知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启示,为韩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项目分析

1."人工智能的意义构建能力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教授目前正在主持"人工智能的意义构建能力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处于人工智能、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交叉领域,探索AI系统如何理解和生成语用意义,以及这些能力如何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项目研究AI系统在理解语境依赖性意义、模糊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评估AI生成的语言材料在第二语言语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2. "Leverhulme研究基金项目:跨文化语用学中的礼貌策略"

作为Leverhulme研究基金的获得者,教授曾主持关于跨文化语用学中礼貌策略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聚焦于东亚语言(主要是汉语和韩语)中的礼貌表达策略,探究了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礼貌规范的概念化和语言化过程。项目采用多元方法论,结合语料分析、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系统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在礼貌策略选择上的异同。

3. "跨语言元语用意识发展研究"

教授还开展了关于跨语言元语用意识发展的研究项目,考察多语言使用者如何发展对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的反思性意识。该项目关注语言学习者如何认识、理解和谈论不同语言中的语用现象,以及这种元语用意识如何影响其第二语言使用。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纵向跟踪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元语用意识发展过程。

研究想法

1.元语用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

  • AI语用意识建模:开发反映人工智能系统对语用规则认知和应用能力的计算模型,探索AI如何"理解"和处理语境依赖性意义。
  • 跨语言元语用标注语料库:构建多语言(特别是汉语、韩语、英语)的元语用标注语料库,为计算语用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源。
  • AI辅助的语用偏误分析系统:设计自动检测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偏误的智能系统,结合规则库和机器学习算法,为语言教学提供精准的语用反馈。

2.跨文化语用能力发展轨迹研究

  • 多模态语用能力评估工具:开发整合口语、书面和视觉模态的语用能力评估工具,全面捕捉学习者在不同交际渠道中的语用表现。
  • 语用抵抗的动态系统建模:应用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抵抗现象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探索身份认同、语言意识形态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语用化石化研究:探究高水平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中的"化石化"现象,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和干预策略。

3.数字时代的跨文化语用学新范式

  • 社交媒体中的多语言语用策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多语言使用者的语用策略选择及其身份建构功能,特别关注语码混合、表情符号使用和多模态意义构建等新型语用现象。
  • 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语用交互研究:设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语用交互实验范式,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的语用行为特征及其与现实交际的异同。
  • 区块链技术在语用规范协商中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记录和协商跨文化语用规范变化中的应用潜力,建立去中心化的语用规范数据库,反映语言社区对语用规则的集体认知和演变。

4.语用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

  • 基于语料库的语用教学材料开发框架:构建整合真实语料、语用标注和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为不同语言的语用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导。
  • 会话分析在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模型:系统化会话分析方法在语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关注话轮交替、序列组织和修补机制等会话结构在不同文化中的实现方式。
  • 神经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用学习机制研究:利用脑电图、功能核磁共振等神经成像技术,探究第二语言语用处理的神经基础及其随熟练度提高的可塑性变化。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跨学科知识结构:系统学习语用学、计算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同时掌握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特别建议深入理解会话分析、批判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用学的方法论基础。
  • 多语言能力培养:提升相关东亚语言(特别是汉语、韩语或日语)的语言能力,至少掌握两门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 技术能力储备:掌握基本的编程和数据分析技能(如Python、R、SPSS),熟悉语言处理工具(如ELAN、Praat、AntConc)和统计分析方法,为计算语用学研究打下基础。

2. 研究提案准备

  • 文献综述深度:全面梳理教授的研究脉络和主要贡献,特别是她在跨语言语用学、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和计算语用学方面的创新点。同时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确保提案体现对研究前沿的准确把握。
  • 方法论创新:设计整合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案,如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线上和线下数据收集、实验和自然观察等,展示方法论的创新性和严谨性。特别重视数据的三角验证和研究发现的可靠性保障。
  • 理论框架清晰:明确阐述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基础,展示对关键术语和理论模型的准确理解。

3. 综合能力展示

  • 跨文化敏感性:展示对不同文化语境中语言使用差异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理解语用现象的文化嵌入性。
  • 元语用意识培养:发展对自身和他人语言使用的反思性意识,能够明确表述语用规则和变异。
  • 数据驱动思维:培养基于数据的研究思维,熟悉各类语言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USABO/BBO竞赛难度飙升?如何备考冲金?附USABO/BBO培训课程全程班

下一篇

2025年上海三公学校招生简章正式发布!浦外扩招80名!上外采用人机对话评估!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