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看到了,国基委日是已明确,2025年国自然集中接收项目的初审结果最晚将于4月29日前公布。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国自然项目的正式评审程序已经悄然启动。
已经有不少申请人看到了自己在ISIS系统中提交的项目状态变成了“NSFC已审核”,有个老师很激动,来问我们是不是通过了。
看来大家对这背后的评审进展和管理流程还不是很了解。我这里来详细介绍一下,让大家在等待中更加心里有数。
“NSFC已审核”≠通过初审
现在登录ISIS系统,查看你提交的申请书,会看到它的“状态”一共有三种可能:
——“等待依托单位确认”:说明申请书刚提交,依托单位正在审核格式和内容。
——“NSFC未审核”:说明依托单位已经把申请书提交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但基金委还没动。
——“NSFC已审核”: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的状态,意味着你的申请书已经被正式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库,并进入了“形式审查”阶段。
但注意了:“NSFC已审核”并不等于通过初审,也不等于一定送外审。它只是表示,你的申请材料进入了形式审查队列,有资格被进一步审查,仅此而已。
形式审查是一个基础但关键的环节,主要看材料是否完整、格式是否合规、申报资格是否符合等。
比如有没有超项申报、有没有重复申报、附件格式是否正确、申请人是否符合身份要求等等。很多“不予受理”的申请,其实就是卡在了这一步。
近三年,常见的不予受理原因包括:项目类别搞错、同一年度申报了多个不允许同时申报的项目、附件格式错误、研究方向不符、超出了个人申报限额、参与人员存在科研诚信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小事”,但在国自然这种规模庞大的系统化管理下,是严格一票否决的。
初审结果4月底前公布,有复审机会
等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公布初审结果时,才是真正意义上“形式审查是否通过”的答案。今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明确:4月29日之前。
只有通过初审的项目,才算是“正式受理”。接下来才会安排外审专家进行通讯评审;而那些未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则会在系统中显示为“不予受理”,通常不再进入后续流程。
不过,如果申请人对“不予受理”的结果有异议,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审的。
这时候,你需要提交复审说明材料,指出可能的误判之处。基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复查,再决定是否更改受理状态。
但实话实说,复审的成功率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申请书确实存在硬伤,比如格式错误、资格不符、内容冲突等,就算复审也不会推翻原判。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提交前就把格式、内容、流程这些基础问题彻底搞清楚。
如果你今年是第一次申报,也可以在初审结果公布后去查一下学科资助率、地区申报成功情况,对下一轮申报策略进行调整。
从初审到资助大约需要五个月
国自然的整个评审周期一般需要五个月左右。3月集中接收项目截止申报,4月底公布初审结果,中间经历依托单位审核、基金委数据处理和形式审查等环节。
如果顺利通过初审,接下来就是通讯评审。这一阶段由学科领域的专家对你的申请书进行打分、写评语。部分项目,比如面上项目、重点项目,还会进入后续的会议评审阶段。
到了8月中下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陆续公布资助结果。
这也是很多申请人最紧张、最期待的时刻。有的申请人会接到单位通知,也有人通过系统状态变更获知项目获批。
值得一提的是,像青年基金、地区基金这类项目,一般只进行通讯评审,不再进入会议评审。
如果通讯评审意见都比较一致,评分达标,就可以直接进入立项环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年基金的评审周期会稍微短一些。
此外,除了集中接收期的项目,一些特殊类别(如联合基金、重大专项等)的评审节奏可能不同,会按照基金委单独发布的时间表推进,申请人需要特别留意对应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