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与留学政策同步收紧,中美博弈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教育领域,中国留美学生可能因此受到哪些影响?应该做什么应对准备?机构团队今天深度分析中美博弈背后的相关政策,形成此篇解读稿,希望以此帮助大家厘清真相,缓解焦虑。
01、中美关税的博弈升级
01、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60个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或地区加征10%基础关税,同时对华关税采取差别化政策:在2018年20%关税基础上叠加34%,综合税率飙升至54%。
02、4月4日,中国迅速反制,宣布对原产美国的所有商品同步加征34%关税。
03、4月8日,特朗普通过推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方取消反制措施,否则将于次日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
04、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必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
05、紧接着,白宫宣布自4月9日起,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总税率将达到104%。
06、中国商务部随即表示,自4月10日起,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07、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赴美中国游客风险提示,“提醒中国游客在前往美国时充分评估旅行风险,谨慎出行”;教育部则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在选择赴美相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02、美国对华教育领域政策限制
中国教育部所发布2025年1号留学预警中提及的俄亥俄州教育法案,系指该州于2025年3月通过的参议院第一号法案(Senate Bill 1)。该法案第12条明确针对中国设置了多项限制性条款,具体包括:
1.禁止公立大学与中国的学术或研究机构建立或续签合作关系。
2.禁止大学接受任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组织的礼物、捐赠或资助。
这一立法动向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美国多州相继出台类似政策,逐步收紧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2023年,佛罗里达州颁布了SB 846法案,以“因国家安全,限制高校与中国机构合作”为名,限制中国留学生在佛罗里达州的公立大学或学院任何岗位就业,等同于禁止中国留学生担任助教工作、助研、博士后等职位。后来在多个人权组织和亚裔群体的诉讼下,于今年的3月28日佛罗里达南区联邦法院宣布该法律违宪,临时禁止令生效。
2025年1月,密歇根大学宣布将终止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长期合作关系,理由是担心间谍活动和敏感技术的盗窃。国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和蒂姆·沃尔伯格呼吁更多密歇根的大学终止与中国的合作往来。
同月,得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计划推出法案禁止公立大学与中国等“外国对手”的合作。
这些政策的演变表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已深刻渗透至高等教育领域。各州通过立法手段,迫使高等院校缩减并终止与中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合作框架,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人才的学术交流自由,也对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过去几年,美国诸如此类的操作一直没断,中国政府并无回应,为什么选择在关税战最白热化的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和教育部同时发布了旅游和留学预警呢?
03、中国的战略反制
针对美国加征关税,中国的回应同样果断明确:“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奉陪到底”。然而,除了加征关税外,中方并未局限于单纯的对等报复,而是推出了一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进行反击。
在贸易领域,中国坚持立场,针对美国加税采取“对等关税”。与此同时,在非贸易领域,中国也展开了多维反制。例如,文旅部门发布赴美旅游风险提示,教育部出台留学预警。这些措施看似温和,却精准击中美国教育产业和服务业的痛点。
更为深远的是,中国正将这场贸易争端转化为战略机遇。通过“即买即退”等政策创新,加速构建“国际消费枢纽”新定位。
2024年12月实施的过境免签新政,将外国旅客停留时间大幅延长至240小时(10天),进一步优化和促进外国旅客在中国境内的消费。
2025年4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公告》,中国的“即买即退”,不仅有效对冲了关税战的压力,还打开了内需市场。
表面上看似是政策博弈,实则是大国在全球消费链主导权上的较量。站在全球经济重构的十字路口,这不仅是应对短期挑战的“破冰之举”,更是为未来布局的“先手棋”。
点击查看大图
04、关税引发的金融攻防战
特朗普宣布全面征收新关税的第二天,全球股市暴跌,市场预计这些关税将推高物价,并拖累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追踪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暴跌了4.8%,创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以来的最差单日表现。
短短两天内,美国股市市值蒸发了超过6万亿美元。关税的实施几乎立即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不得不紧急加息,但这又可能加剧经济衰退,导致股市进一步下跌,并提高失业率。
然而,4月9日,一觉醒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政策延缓至90天后,这一消息使得美股大幅反弹。消息发布后一小时,高盛集团经济学家随即取消了此前对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预测,尽管他们仍认为,政治不确定性将导致美国今年经济增长急剧放缓。
特朗普的表态安抚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并表示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与美国达成协议,以展示“战果”。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进行对冲。在关税战的背景下,中国国家队资金纷纷出手。
自4月7日起,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社保基金等机构宣布增持ETF,险资、公募基金、上市公司也开始大规模回购。国务院国资委公开表态,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宣布了回购与增持计划。人民日报等官媒不断发布文章,提振市场信心,并明确表示,降准降息等政策随时可以出台。
这一系列护盘行动,作为维稳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短期市场波动的压力,还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外交方面,中国也在积极争取国际同盟,力求形成一股对抗美国“对等关税”的力量。例如,4月8日和9日,商务部长王文涛分别与欧盟和东盟领导人进行了视频通话(东盟将在4月10日召开会议)。
目前,中国决策层正在为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做准备,这次会议预计将为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提供更多短期政策思路。事实上,在政治局会议之前,各类会议将更加密集。
据彭博社消息,今天或明天中国决策层可能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政策,以应对特朗普加剧的对华贸易战。这表明,中国的应对措施已经在路上。
05、中国学生可能受到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尽管中美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但教育交流仍呈现较强的韧性,实际对留学生的影响可能被舆论场放大,更多停留在象征层面而非存在实质性阻碍。
美国对华教育领域政策限制,主要限制的是中美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比如联合实验室、学术交流等,并不直接针对因私留学生。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特征,联邦与州政府的政策未必能完全左右高校决策。同时过于针对性的法案,也会在实际执行层面被法院叫停,反映法律程序对激进政策的制衡。
根据最新签证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夏校还是高本硕留学签证,中国学生赴美学生签证均未出现异常。
中国相关部门发布的旅游风险提示和留学预警,更多是表明中方在政治经济博弈中的立场,本质上仍是两国关系的"温度计"而非"隔离墙"。这些措施并不会在对留学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留学生的出行和学习仍能保持相对正常的节奏。
因此,针对美国留学,建议大家:
1、保持冷静,理性评估: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可能收紧,但高中、本科和研究生留学不受直接影响,不必过度恐慌。
2、签证按原计划准备:目前签证政策未发生变化,正常准备签证材料即可。
3、关注学校官方通知:如有政策调整,学校会第一时间发布指引,确保信息来源可靠。
4、增强防范意识:了解当地法律及学术环境,避免参与敏感领域的研究或活动,确保学术研究符合相关规定。
5、了解政策变化与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留学是一个长期的家庭决策,局势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短期的留学体验,但不应影响长期的学术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