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什么视角看待教育投入
消费还是投资?
教育是一项高成本投入,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精力。对于留学而言,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加上数年的海外生活,这笔投入究竟该如何看待?
据我了解,在中国家庭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用投资视角来看待教育,尤其是留学。既然是投资,自然期待回报。无论是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薪资,还是更广阔的人生视野。很少有人能完全不计较结果,纯粹为“体验”而留学。
正因如此,留学规划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如果缺乏规划,可能导致选错专业、错过关键时间节点、申请失利或职业发展受限。规划的本质,是让留学这笔“投资”更有可能获得理想回报。
哪些情况尤其需要提前规划?
01专业方向选择
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要用一个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结束自己的学业生涯,那需要在本科选专业或者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有规划意识,因为如果本科如果选错专业,你在本科期间接触到的人,事,机会大概率都是特定领域的,长时间积累后到了申研或者申博的时候想要夸专业申请才发现,很可能会因为经历不匹配,课程不匹配,认知还不够等种种原因造成难以跨越的申请障碍。
02想读全奖博士
全奖博士的竞争极其激烈,招生委员会最看重专业匹配度和科研经历。没有论文或科研项目,即使GPA再高,也可能被拒。另外,美国博士申请的小方向对于能否顺利拿到全奖也至关重要,有些方向“人多钱多机会多”,自然顺利上岸的概率就大,而反之,如果你只凭兴趣选择一个“人少钱少机会少”的方向,即便你其他背景再优秀,你的申请也很有可能石沉大海。
03想留美就业
美国就业市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极大。STEM领域如CS、数据科学、金融工程等OPT时间长,H1B机会多,而文科、艺术等专业留美就业难度较大。如果目标是留美,应尽量选择高需求专业,并提前积累实习经验。
04想转专业申请
许多同学希望通过留学转行,但转专业需要补足先修课并积累相关经历。所以更需要提前做好了解,哪些专业间申请的可以互转,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哪些专业转起来难度太大,成功率不高。例如,文商科转工科需补充数学和统计基础,理工科转CS需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此外,选择对转专业友好的硕士项目也能提高成功率。
如何做留学规划?
留学不是“我想去哪个国家,我想学什么专业“这么简单,而是要综合考虑申请要求、行业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回报。所以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搜集数据以及尽可能的客观,理想分析和筛选数据是第一步,避免“幸存者偏差”。
留学也不是跟风,留学是人生路上实现阶段性目标的一种手段,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需结合自身条件,个人性格、家庭经济状况、擅长学科和未来职业目标做平衡和取舍,在大概率可行的几条路径里选择一个在当下看来最适合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