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科技大学的Prof Ho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副教授,教授是当代非民主政体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教授201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政治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格林内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主修经济学和数学,具备扎实的定量研究基础和跨学科背景。
目前,她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学者。侯教授的研究以非民主政体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特别聚焦于中国,探究个体行为者(如公民、企业)如何与不受选举问责的国家及其代理人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政府服务、制度质量和政策变革等重要社会经济成果。
研究领域
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 政治经济学:教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特别关注非民主政体中政治决策如何影响经济绩效,以及经济因素如何反过来塑造政治行为。她的研究考察政治不确定性、领导人更替等政治事件如何影响企业补贴、投资决策和经济行为。
- 中国国内政治:作为中国政治研究专家,教授关注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安排,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干部管理体系、党政关系等。她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下的特殊治理逻辑,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政策执行和社会经济成果。
- 比较政治学:教授将中国案例置于比较政治学框架下,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政体类型的对比,揭示中国政治经济特征的共性与特性。她的比较视角有助于识别政治体制差异如何导致不同的政治经济后果。
- 威权政体研究:教授对威权政体的运作机制有深入研究,特别关注非民主体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维持统治合法性、提供公共服务并回应民众需求。她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缺乏选举问责的情况下,威权体制也会通过其他机制创造对公共偏好的回应性。
- 跨学科方法论:教授的研究方法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工具,采用实验设计、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田野研究等多种方法,提供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复杂现象的多维度解析。
研究分析
1.《Underrepresented Outperformers: Female legislators in the Chinese Congress》
(2024,The China Quarterly)
研究聚焦于中国人大制度中的性别代表性问题,通过分析代表提案和发言数据,发现尽管女性在人大代表中比例较低(被低代表),但她们在履职表现上却往往优于男性代表(表现出色)。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女性代表面临的更高选拔标准和更强履职动机。这一研究挑战了对威权体制中女性政治代表的传统认识,展示了性别代表性在非选举性代表机构中的复杂动态,为理解威权体制中的性别政治提供了新视角。
2.《Stimulated Political Decisions: Local Leadership Turnover and Firm Subsidies in China》
(2023,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地方领导更替后企业补贴显著增加,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和政治关联企业的补贴。这一现象反映了新任领导人渴望通过经济刺激来强化政治合法性和经济绩效的战略考量。研究为理解威权体制下的政治周期效应和经济政策波动提供了实证证据,展示了政治与经济决策的紧密互动关系。
3.《Ethnic Discrimination in Criminal Sentencing in China》
(2022,Journal of Politics)
研究采用创新的实验方法,检验中国司法系统中是否存在对少数民族的系统性歧视。研究发现,当被告为维吾尔族时,即使案件事实完全相同,法官和检察官也倾向于给予更严厉的刑罚建议,表明司法决策中存在民族偏见。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司法系统中的制度性歧视,也为理解威权国家中的民族政治提供了重要视角,对政治学中关于国家与少数群体关系的理论有所贡献。
4.《Unpolluted Decisions: Air Quality and Judicial Outcomes in China》
(2020,Economics Letters)上
研究创新性地探讨了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如何影响司法决策的质量。通过分析中国司法案例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严重时法官倾向于做出更简单、更草率的判决,表明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干扰司法决策过程。这一研究将环境心理学与司法决策研究相结合,为理解司法决策的非法律因素提供了新视角,也对改善司法系统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政策启示。
5.《Anti-Muslim Bias in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202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研究通过创新的实地实验方法,检验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是否存在对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系统性歧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穆斯林身份特征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显著的歧视,获得面试机会的可能性比汉族求职者低40%。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民族歧视现象,也为理解威权国家中的民族政治和劳动力市场歧视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证证据,对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文献有所贡献。
6.《Violence Exposure and Support for State Use of Force in a Non-Democra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olitical Science)
研究通过实验方法考察了公民暴力接触经历如何影响其对国家使用武力的支持态度。研究发现,有暴力接触经历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支持国家使用武力,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中暴力经历导致和平偏好的假设。这一研究为理解非民主政体中暴力政治和公众对国家强制力支持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在理论上丰富了关于威权合法性建构的讨论,在方法上展示了实验方法在敏感政治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分析
1.Rightful Challengers: How Chinese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Encourage Judge-Prosecutor Disagreement
该项目考察中国刑辩律师如何在不利的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特别是他们如何运用策略性方法促使法官与检察官产生分歧,从而为被告争取更有利的司法结果。项目通过分析刑事案件数据和律师访谈,揭示了威权司法系统中的律师能动性。这一研究对理解威权国家中法律专业人士的策略性行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关于威权法治的理论讨论,也对中国法律体系改革提供了实证基础。
2.Winning Hearts, Minds, and Tastebuds? Assessing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项目聚焦于中国国际公共外交战略的效果评估,考察中国通过文化交流、教育项目和经济援助等软实力工具是否成功地提升了其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这一研究既有理论创新,也有重要政策含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威权国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以及这些努力的实际效果。该研究对国际关系中的公共外交理论有所贡献,也为理解中国崛起的软实力维度提供了实证基础。
3.The Private Sector in Public Service
该项目考察私营部门行为者如何参与和影响公共服务提供,探讨公私合作在威权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分析私营企业家参与公共服务的动机、方式和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解威权国家中公共服务创新的新视角。这一研究对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公私边界和国家市场关系的讨论有所贡献,也为理解威权国家中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研究想法
1. 数字化治理与威权国家问责机制研究
研究立意:探究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威权国家的问责机制,特别是社交媒体、政务平台等数字工具如何为公众提供新的问责渠道,以及这些渠道如何影响官员行为和治理绩效。
研究问题:
- 数字化投诉平台如何影响地方官员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
- 不同类型的数字化治理工具(如监督型vs服务型)对问责效果有何差异?
- 数字化治理在何种条件下增强或削弱了威权国家的治理能力?
2. 制度多元性视角下的威权韧性研究
研究立意:探究威权国家如何通过制度多元性(institutional pluralism)维持政权稳定和治理韧性,特别关注不同制度安排如何提供互补性功能,共同支撑威权统治的长期维持。
研究问题:
- 代表性机构(如人大)与协商性机构(如政协)如何共同构成威权体制的多元回应机制?
- 司法制度在威权政治中如何既发挥"依法治国"功能又服务于政治稳定?
- 不同制度渠道如何被社会行为者策略性地利用来表达利益和追求权利?
3. 身份政治与威权国家内群体差异化治理研究
研究立意:探究威权国家如何基于族群、地域、社会阶层等身份特征实施差异化治理策略,以及这种差异化治理如何影响国家-社会关系和治理效果。
研究问题:
- 威权国家如何在法律实施中体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化对待?
- 身份特征(如民族、家乡背景)如何影响个体与国家代理人的互动结果?
- 差异化治理在何种条件下加强或削弱了威权国家的统治合法性?
4. 威权国家中的法律专业人士能动性研究
研究立意:探究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如何在威权政治环境中展现专业能动性,推动法律实践的相对自主性,以及这种能动性如何影响威权法治的性质和发展路径。
研究问题:
- 律师在何种条件下能够成功挑战检察官和法官的权威,为当事人争取权益?
- 法律专业人士如何利用专业话语和程序性规范创造相对自主的行动空间?
- 法律专业化如何影响威权国家的司法改革路径和法治发展?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理论与方法基础:教授的研究结合了政治学理论与严谨的实证方法,申请者应具备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比较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和威权政治相关理论。同时,定量方法训练至关重要,应熟悉实验设计、计量经济学基础和因果推断方法。
- 跨学科视野:教授自身拥有经济学和数学背景,其研究也融合了多学科视角。申请者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相关知识,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复杂政治现象。
- 中国研究知识:申请者需要对中国政治体制、历史发展和当代治理有基本了解,熟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制度,如干部管理体系、人大制度、地方治理结构等。这些知识将帮助你理解教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研究兴趣与方向
- 与导师兴趣契合:仔细研读教授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期发表的论文和在研项目,找到你的研究兴趣与其研究议程的交叉点。可能的切入点包括:威权体制下的代表性、问责机制、法律制度、民族政治、性别政治等。
- 创新性思考:不要仅仅复制导师已有研究,而应思考如何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应用新方法或探索新案例。展示你能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推进学术前沿的能力。
- 问题导向:教授的研究大多围绕特定现实问题展开,如产权保护、政治代表性、民族歧视等。你的研究兴趣也应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能够连接理论探讨与现实关切。
- 方法创新:考虑如何运用创新方法研究传统上难以量化分析的政治问题。教授擅长将实验方法应用于敏感政治议题研究,这种方法创新值得学习和发展。
3. 申请材料准备
- 个人陈述:写作时应强调三个方面:你的学术背景如何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提供了独特视角;你对教授研究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你希望在博士阶段探索的具体研究方向及其学术和现实意义。
- 研究计划:准备一份简洁但具体的研究计划,清晰阐述研究问题、理论框架、方法设计和预期贡献。研究计划应展示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与教授的研究专长相契合。
- 推荐信:尽可能获得了解你研究能力的学者推荐,特别是在比较政治学或中国政治研究领域有声望的学者。
4. 专业技能与素质
- 定量分析能力:熟练掌握统计软件(如R、Stata)和数据分析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分析大型数据集。理想情况下,对机器学习、文本分析等新兴方法也有基本了解。
- 实地研究经验:如有机会,参与中国或其他非民主国家的实地研究项目,积累一线研究经验。这类经验将帮助你理解威权环境下研究的特殊挑战和策略。
- 批判性思维:培养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反思能力,能够识别文献缺口并提出创新性研究设计。威权政治研究需要不断挑战和调整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假设。
- 研究道德意识:对政治敏感议题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保持高度敏感,理解如何在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同时获取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