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期,美国哈佛大学再次卷入与前总统特朗普政府的激烈对抗。
因拒绝上报国际学生的政治言行记录及相关政策要求,哈佛大学正面临被剥夺国际学生签证资格的严峻威胁。
面对政府的强硬施压,哈佛高层回应:“我们不会放弃宪法赋予的权利。”
01、特朗普政府施压:要求提交“国际学生问题名单”
2025年4月1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向哈佛大学发出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函,要求哈佛在本月底前提交一份记录,列明其国际学生中所有涉嫌“非法、暴力、反美、反犹太”的活动者名单,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 吊销SEVP(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认证
- 禁止为国际学生出具签证文件
- 停止对该校发放联邦教育与研究拨款
- 甚至可能撤销哈佛的免税地位
在信中,诺姆直指哈佛“纵容反犹言论、威胁国家安全、失去学术担当”,并称哈佛“已经不配继续使用纳税人的钱”。
02、哈佛回击:“不屈服、不配合、不退让”
面对这场政治高压,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代表学校发声,明确表示:
“哈佛不会放弃自身的独立性,也不会交出宪法赋予我们的言论自由。政府的要求不仅违反《第一修正案》,更超出了其法律权限。”
哈佛强调,学校坚定反对一切形式的反犹主义,但不会被迫放弃学术自由或参与“意识形态清洗”。
03、背景梳理:与特朗普的长期冲突
此次风波是特朗普政府与哈佛之间长期摩擦的延续。早在2024年底,哈佛已因:
- 拒绝终止校园的多元平等政策(DEI)
- 拒绝配合政府上报国际学生信息
- 允许亲巴勒斯坦学生组织自由发声
而遭到22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冻结。
特朗普更在4月15日威胁要取消哈佛的免税地位,指其传播“激进意识形态”,称“这所大学已经堕落成了反美的温床”。
04、事态升级:签证吊销、学生受害、经济受损
根据《Inside Higher Ed》披露,截至4月16日,全美已有1,320份国际学生签证被吊销,其中包括12名哈佛学生和校友。吊销理由五花八门,包括:
- 参加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
- 发表支持巴勒斯坦言论
- 甚至一些轻微的交通违规记录
目前,哈佛有6,793名国际学生,占其学生总数的27%。而全国范围内,国际学生人数超过百万,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约500亿美元。
若哈佛失去SEVP认证,国际学生将无法申请签证入读,学校在全球的学术吸引力与声誉也将遭受严重打击。
05、学术界集体反弹:哈佛并不孤单
此次事件引发全美高校强烈反弹。
奥巴马在X平台公开发文,称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非法且粗暴的政治干预”,呼吁其他高校“齐声捍卫学术自由”。
耶鲁大学超200名教师联合发信,要求学校对“不合法的政府指令提起诉讼”,坚决维护校园独立性。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已联合19个州与86所高校,就签证吊销一事对联邦政府发起法律挑战。
结语
哈佛“风暴眼”下的坚持,也是一场全球教育的角力
哈佛大学此次成为“风暴中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更广泛、更复杂的角力——牵涉到美国高校的政治化、学术自由的边界、国际学生权益的保障、以及联邦权力是否过界。
在这场充满争议的对峙中,哈佛的回应不仅关乎自己未来的国际地位,也代表了美国高等教育能否在政治风暴中坚持底线。风暴仍在继续,全球的目光也正聚焦于剑桥的这一古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