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财政风暴"。
哈佛大学因拒绝政府要求,损失22亿美元联邦拨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被迫裁员2200人……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高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财政挑战。
同学和家长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寒冬”?顶尖名校们还能否维持优质教育?动荡之下,哪些学校展现出了更强的抗压能力?未来美国大学又将走向何方?
01触发寒冬的导火索
追根溯源,此次美国高校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调整。
特朗普减少对高校的联邦资助 图源:The Washington Times
首先是针对大学捐赠基金的税收新规。国会正推动对捐赠基金超5亿美元的大学征收1.5%年税,这对长期依赖捐赠的私立名校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政府以打击校园反犹太主义和歧视性招生为由,频频向顶尖学府施压。教育部先后向哈佛、耶鲁等百余所高校发出警告,要求他们反对DEI(多元、公平、包容)相关项目,并用“终止联邦资助”来威胁高校。
哈佛学生不满政府政策,巡游要求政府放开对哈佛的政治管辖。图源:网络
更直接的打击则来自于政府对国家科研经费的"紧缩"。比如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拨款额度被限制,导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医学名校损失数亿美元资助,被迫裁员2000多人。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政策,说白了,就是想重新塑造美国大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让高校更符合他们保守派的价值观。但他们恐怕没想到,这样做对学术研究和创新会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要知道不少校友和企业捐赠者可能是出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就会减少甚至中断了对母校的资助。
就拿斯坦福举例子,2025年的捐赠总额竟然同比下降了15%以上。要知道此前斯坦福超过40%的财政预算可都是靠捐赠撑起来的,这一下冲击可不小。
所以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就连最顶尖的大学日子也不好过。
如果政策环境一直这么恶化下去,不排除某些高校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关门的可能。
那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景下,究竟哪些大学能经受住财政寒冬的考验?
我们不妨从两个权威榜单中寻找答案。
02 两大美国高校财政健康排名榜单
一是维基百科公布的2025年美国大学捐赠排行榜,二是《福布斯》杂志联合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2025年美国大学财务健康评级"。
先看维基百科榜单(部分榜单,接受捐赠最多的TOP20高校)👇。
2024年接受捐赠最多的TOP20大学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2025年,哈佛大学以519.77亿美元的捐赠总额排名第一,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分列二三位,捐赠额均超370亿美元。
这个榜单中,常春藤联盟8校悉数上榜,且多位列前十,可见顶尖名校的"吸金"能力有多强。
再来看《福布斯》评级榜单(部分榜单,评级为A+的20所高校)。
福布斯对大学的财政评级 图源:福布斯
该评级综合考量了捐赠资产、财务比率、利润率、助学金覆盖面等9项财务指标,全面评估了大学的财务健康状况。
福布斯财务健康状况评级A+的20所大学
数据来源:https://www.forbes.com/sites/emmawhitford/2025/03/07/forbes-college-financial-grades-2025-americas-strongest-and-weakest-schools/
从这份榜单可以看出,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几类大学的财务状况普遍更健康,在评级中更胜一筹:
- 理工科见长的大学: 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因为政府和企业会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 小而美的文理学院: 如卡尔顿学院。凭借精致的教学环境、稳健的捐赠基金运作和严格的预算管控,这些学院更容易在动荡中赢得先机,维持财务状况。
- 常春藤盟校:哈佛、耶鲁等。拥有雄厚的捐赠基金、广泛的校友网络。
- 区位优势明显的大学: 位于加州、麻省、纽约等经济发达、产业集群的地区,当地大学更易获得资源倾斜,在评级中整体表现抢眼。
总的来说,拥有政府和校友支持、科研实力雄厚、财务管理严谨、办学特色鲜明这些特质的大学,往往能更从容地应对危机,维持良好的财务状态,在评级中脱颖而出。
同时福布斯也公布了财政状态不那么好的学校,这里汇总了TOP60中评级仅为B和5所评级为C的学校👇。
TOP100大学中评级为B和C的十所大学
数据来源:福布斯
普林斯顿因捐赠基金投资风险过高而大幅下滑,乔治城大学则因对联邦合同依赖度高而跌入B级。
此外还有5所TOP100大学只拿到了C级评分,它们大多依赖学费维持运转,财务状况堪忧。
而在评级之外近一半的私立大学甚至达不到最低的C级标准,其中148所被列为财务最糟糕的D级,这些学校学费收入占比极高且科研转化能力不足,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如果在择校时比较看重学校的财务健康状况,建议对评级较低的院校持谨慎态度,需要仔细权衡利弊。毕竟一个财务基础薄弱的学校可能难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
03 高校的应变之道
面对财政紧缩和生源萎缩的双重压力,美国高校正在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危机,加快转型升级。
压缩开支,提高效率
部分高校采取了减少清洁服务、冻结薪酬甚至裁员等紧缩措施,以实现降本增效。
宾州州立大学通过自愿买断裁员10% 图源:网络
调整专业,顺应市场
不少大学开始缩减招生吸引力下降的人文社科专业,转而加大对理工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的投入。
扩大奖助,吸引生源
面对不得不涨学费的压力, 麻省理工、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采取了提高奖助学金门槛的做法,力图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
MIT宣布从2025年开始,能免学费的家庭年收入经济标准从原来的14万美元上调至20万美元图源:MIT News
拓展招生,开辟财源
不少高校开始更多地面向国际学生、转学生等非传统生源,以学费收入对冲资金缺口。
04 对未来的申请启示
对于未来美本的申请者而言,高校转型调整带来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专业选择看,理工科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向,有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就业机会。相比之下,原本就饱受质疑的人文社科专业,可能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
从申请难度看,财政紧张可能倒逼高校扩大招生,放宽标准,这对申请者而言未尝不是利好。但与此同时,高校对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也会提高。即便有更多奖助学金,学生仍需未雨绸缪。
从就业前景看,专业选择的两极分化可能带来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分化。理工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将攀升,但人文社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恐更加艰难。
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美国高等教育将向何处去?这将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但有一点已经明确:在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剧。唯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破局。而对莘莘学子而言,无论身在何方,真才实学始终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