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英国院校“水”了,本来不水的大学这两年因为降低申请门槛,也开始被人吐槽“放水”了。比如利兹大学,去年申请难度就非常大,一些均分还不错的学生都被劝退了,今年门槛随着QS排名大跌,学位含金量感觉都少了很多。
当然因为QS排名下跌,国际生申请量减少,学校为了多招学生降低门槛或者提供诸多“福利”,并不能说明教学质量就真的“变差”了。生源质量可能确实不如以前了,但也分专业,QS院校排名看的是综合情况,具体专业可以参考学科排名。
所以部分院校虽然QS综合排名很高,但依然被吐槽“水硕”,比如曼彻斯特大学。整体被QS排名排在前50,但细分下来就会发现门槛差异比较大。曼大本身院校规模就非常大,专业门槛也不一样,有的专业985/211都被劝退,有的双非也能申到。
这两年英国院校缺学生,曼大为了招学生也会搞一些操作,比如降低门槛,有的学生分数差个一两档都被录取了。其实曼大现在是“宽进严出”,看似是拿到offer了,真正难的是毕业,只是大部分人看的是录取,很少关心一年后毕业怎么样。
而且曼大也很会迎合留学生口味,不是搞搞奖学金那种,而是专门为留学生“定制”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专业。结合一两个热门专业,名字里加个“数据”、“计算”、“管理”等,看着想商科、计算机科学类的,其实关系不大。
真正难申的管理学、定量金融、数字营销等专业,看看申请门槛和录取率也不会有人说“水”,而且出来之后就业前景广阔,说曼大回国好找工作,大多是这些专业出身的。其实所谓的“校友力量”并不靠谱,除非学生本人非常注重关系和资源积累。
与曼大类似情况的还有UCL,多年被认为是G5中最“水”的,而且说到英国水校多半绕不开UCL。毕竟UCL在留学圈太出名了,而且各种背景都能申请,完全没有牛剑、IC和LSE的“高冷”。但这就是UCL的招生理念,并不能说它“水”。
说UCL“水”都是相对的,再怎么样双非拿UCL录取依然很难,周围双非背景拿offer的成绩都非常不错,还有工作经验。核心专业985/211背景都难,倒是英本海本背景可能优势还大一些,比如管理学院以及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很多人吐槽水硕其实是一种情绪输出,硕士一年就能毕业,能学到多少东西?他的成绩比我差那么多,怎么也能拿到UCL录取?还有就是毕业之后,发现找工作没有想象的容易,职场也需要竞争,发现自身优势并不大的时候,也会觉得是水硕。
有时候吐槽“水硕”也是一种自谦,并不是真的水。申请时候经历的困难,毕业时候全力以赴的努力,只有自己最清楚。而且有的人目标非常明确,升学的每一步都是有规划的,是不是“水硕”,都不影响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