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美本放榜季都是一场充满惊喜与遗憾的戏剧,既有按部就班的“传统校”收割,也有出人意料的“爆冷校”突围。
2025年的录取结果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打破了部分预期。以下是对今年录取情况的回顾与早期预测的对比分析,为未来的申请者提供参考。
01Harvard
预测:传统校为主,但至少有1-2所爆冷校;理科生占多数,中国籍录取4人(三理一文)。
现实:
- 理科生确实主导,三人拿到Caltech录取(印证“理科多”)。
- 爆冷校WL排序第二但未转正(“二面了”却遗憾错过)。
- 外籍学校中,上海美国学校(SAS)稳定,Concordia成为黑马(惊喜点)。
总结:理科优势明显,但爆冷校的WL玄学依然难以突破。
02Princeton
预测:文理兼收,偏爱特殊专业。
现实:
- 北京民办校表现亮眼:汇佳早申斩获耶鲁发和牛津的学生在RD录取了普林斯顿,海嘉RD阶段突围(打破“传统校垄断”预期)。
- 特色专业录取:ICC的数学、实验中学的跨学科项目受青睐。
总结:一线城市民办校崛起,证明“非传统路径”也能逆袭。
03Yale
预测:面试上岸率80%+,以理科为主。
现实:
- 面试通过率虽高,但录取者背景多元(文科、文理兼修占比超预期)。
- 打脸点:理科并未形成绝对碾压,人文社科申请者同样有竞争力。
启示:耶鲁近年强调“全面性”,理科标签可能被过度放大。
04Stanford
预测:人文社科为主,Feeder校+地方重点高中。
现实:
- 银川一中等校录取印证“地方重点”逻辑。
- 理工科录取虽少但存在(如南外)。
关键点:Stanford对非一线城市的挖掘持续,但Feeder校优势仍明显。
05Columbia
预测:“看命”——所谓Target School,但理科生需有某竞赛加持。
现实:
- 某竞赛获奖者确实录取,但整体录取量锐减(可能受排名风波影响)。
- Target School发力:WLSA
建议:竞赛仍是加分项,但“匹配度”比奖项更重要。
06UPenn
预测:Wharton必有MT和LSM,无Huntsman;星河湾RD放量。
现实:
- Wharton的MT和LSM如期而至,但Huntsman意外出现在外籍校(Concordia)。
- 星河湾RD录取3人,着实亮眼。
趋势:商科申请内卷加剧,外籍校或成新突破口。
07Brown
预测:Feeder校RD补录+随机撒名额。
现实:
- Feeder校录取减少(如上海某双语校仅1人RD录取),但二三线城市有惊喜。
变化:Brown在主动打破“Feeder垄断”,扩大录取池。
08Dartmouth
预测:宇宙第一校+小众校兜人。
现实:
- 青澜山学校(东莞)录取,印证“小众校”策略。
- 传统强校如北师大实验保持稳定。
策略:小众校申请者需突出“独特性”,如跨文化经历。
09Cornell
预测:录取分布均衡,非热门学院占主流。
现实:
- 北京101中学RD阶段6人录取,展现公立校优势。
- 工程、农生等学院录取量持平,无“偏门学院”集中现象。
数据点:Cornell对公立校友好,但文书需体现“务实性”。
10Duke
预测:各校Counselor人脉战,面试随机。
现实:
- 面试影响模糊(有未面试录取案例)。
- ICC RD录取5个(理工科占多数),都看学校和大学的关系。
真相:Duke更看重“社区贡献”而非单纯学术,活动列表需有故事线。
总结美本录取的变与不变
- 传统校基本盘仍在,但爆冷校机会增加:如凯文、汇佳、青澜山等校的突围,说明小众校需被重视。
- 理科优势≠文科无望:Yale、Stanford的文科录取提醒申请者勿盲目跟风。
- 竞赛有用,但非决定性:Columbia的案例表明,竞赛是门槛,但软实力才是关键。
- 外籍校/民办校崛起:美高替代路径的可能性。
建议给未来申请者的建议
- 拒绝标签化:不要被“理科必录”“文科凉凉”等传言束缚,专注个人叙事。
- 关注非Feeder校机会:Brown、Dartmouth等校正在主动拓宽生源池。
- 早规划≠早定型:如海嘉、汇佳的案例所示,早申策略可能比背景更重要。
美本录取终究是一场“人性化的混沌游戏”,既有规律可循,又充满意外。或许,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敢于打破预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