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陆续公布,作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通道,今年的政策在招生范围、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均有显著调整。本文结合39所高校的招生简章与政策动向,梳理关键变化,为考生提供系统性参考。
一、招生对象与入围政策调整
2025年强基计划延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定位,招生对象仍分为两类:高考成绩优异者(第一类)和学科竞赛全国决赛获奖者(第二类)。但今年部分高校调整了入围规则:
01、单科破格入围范围扩大
2024年,39所强基高校中仅有8所高校推出“小破格入围”政策——单科高考成绩突出,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校考环节。
而在今年,更多高校加入单科“小破格”和高考重点科目成绩加权入围模式,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在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均提到: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可破格入围。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加入单科小破格和高考成绩加权入围模式,数理学科成绩突出及拥有竞赛经验的考生其可发挥优势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02、“复交南”模式扩容
“复交南模式”是2022年首次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采用的一种强基计划选拔模式,即校测提前至高考出分前进行,依据初试成绩入围复试。2024年,采用该模式的高校已从最初的3所高校增加至10所。
而在今年,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将采取“复交南”模式。加上原来的复旦、上交、浙大、南大、中科大、兰大、同济、西安交大、厦大、北航,2025年共有12所高校在强基招生中采用“复交南”模式。
“复交南模式”报考流程
03、竞赛生破格入围取消
往年,竞赛生只要获得全国奥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高考成绩达到相应控制分数线,就能直接入围很多高校的测试,拿到校考入场券。今年,部分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对竞赛生不再单设报考通道、不单列计划,竞赛生与其他考生一样报名、选拔,不再享受破格入围资格。
二、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变革
01、增设前沿技术专业
在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中,不少高校增加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兴专业“,以基础学科辐射的交叉培养方向有增加趋势,从基础向“基础+前沿”拓展,例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今年就新增了智能科学、电子科学的专业方向,分别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进行培养。
与此同时,多所高校增设工科方向专业,例如飞行器制造工程(北航)、储能科学与工程(重大)等,反映“基础学科+工程应用”培养趋势。
02、培养模式创新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强基计划正从 "本科教育" 向 "全链条培养" 升级,多所强基试点高校已在招生简章中披露培养方案调整方向:
产教融合深化:新增 "国家战略领域定向培养" 模块,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设立联合培养基地,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论文指导。
动态管理强化:完善 "阶段性考核与进出机制”,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每学年对学生的兴趣志向、学业状态、学术成果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和全过程评估,对于阶段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转入该专业普通班学习,不再享受强基计划有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