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同步发布院士增选指南,标志着新一轮院士遴选工作正式启动。
这份指南很重要,算是学术界头等头的大事了。
通过梳理两院近200个学科方向、200余个增选名额的分配逻辑,以及首次明确的“特别通道”“民营企业支持”等政策,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深层脉络。
一、战略需求导向从“学科本位”到“国家使命”
此次增选最鲜明的特征是国家战略需求的全方位渗透。
中国工程院明确提出“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并将“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贡献者作为优先遴选对象。
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为例,其增选名额明确向航空航天交叉学科倾斜,这与当前空天技术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形势直接呼应。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单列“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方向,则剑指AI领域底层理论突破的迫切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知道国家科研的整体战略方向是怎样的了。
中国科学院在学科布局上同样体现战略纵深感也是很明确的。数学物理学部将量子信息物理单独设项,地学部增设“深海科学与资源能源”方向,信息技术科学部强化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支持。
这种调整肯定不是简单的学科细分了,而是对“卡脖子”技术的精准突围。例如,量子信息物理方向的名额配置,正好是与我国量子计算机研发进入工程化阶段的技术需求同步的。
二、名额分配上体现三重结构优化
两院各学部名额分配的细节,这背后体现着对重构我国学术生态的多个层面的深度考虑:
一是重视学科交叉渗透。每个专业组均设“交叉学科”名额,如医药卫生学部单列“医工交叉与智慧医学”,环境学部设置“大气-海洋-生态”交叉方向。这种设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引导学者在复合型领域开疆拓土。
值得关注的是,工程院特别规定交叉学科名额“含工程管理学科”,暗示国家正着力培育“技术+管理”的复合型战略科学家。
二是考虑区域与体制平衡。工程院8%的名额(8人)定向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15%西部边远地区候选人比例要求,折射出两大政策意图:一方面激活企业创新动能,另一方面缓解区域人才虹吸效应。
这种“掐尖”与“补短”并举的策略,在科学院体现为“碳中和化学化工”“生物制造”等新兴方向的单列,实质是引导资源向产业转化薄弱环节聚集。
三是年龄与性别考虑。虽未明文规定年龄上限,但关于65周岁提名门槛(1960年后出生)及“关注中青年专家”的表述,暗示院士队伍年轻化趋势。
医药卫生学部“妇科学(临床)”单独设项、全体学部“女性专家倾斜支持”等政策,则试图破解院士群体性别比例失衡的长期困局。
三、资格标准评价体系呈现三大突破
此次增选对候选人的评价体系呈现出的多个方面突破,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是道德审查前置化。“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是非常重要 的,要求候选人所在单位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对学术不端者实行“一票否决”。另外,更是引入了“科研诚信严重失信名单”联动机制,曾在其他项目申报中造假者将直接丧失资格。
二是贡献评价场景化。工程院将“创造性成就”细化为三类场景:重大发明创造、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开拓奠基。这种分类评价机制,使深海钻探工程师与纳米材料研究者能在不同赛道公平竞争。
科学院则通过“系统性和创造性重要成就”的表述,强调学术贡献的体系化价值,规避“唯论文数量”的误区。
三是身份限制刚性化。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参选的规定,延续了院士“去行政化”改革方向。而“军队系统参照执行”“港澳台专家需声明支持‘一个中国’”等条款,凸显学术评价与政治底线的双重考虑。
四、推荐机制改革,进行权力重构与生态净化
两院不约而同强化推荐环节的制度设计,这是体现公平公正的重要标准,也是很重要的。
一是“双盲评审”深化。科学院要求推荐委员会成员“不得与被推荐人存在利益关联”,工程院推行“匿名举报-倒查三年”机制。这种信息隔离策略,旨在破解“熟人社会”对学术评价的侵蚀。
二是主体责任显性化。推荐单位需签署《材料真实性确认函》,一旦发现造假,推荐团体将面临暂停提名权等处罚。这种“连坐”机制倒逼学术共同体自我净化,与近年来推行的“撤稿论文倒查基金项目”形成监管闭环。
三是社会监督实质化。候选人基本信息、学术贡献将全公开,且须提交15分钟自我介绍视频。这种“透明化竞选”模式,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回应,也通过社会监督挤压操作空间。值得玩味的是,工程院特别要求PPT内容通过保密审查,折射出战略科技领域信息披露的审慎权衡。
我们看到,2025年的院士增选制度相较往年,不段改革进步。这背后对应着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每个变动的细节,都值得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