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生竞赛的话题又火了起来。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各种竞赛通知,“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五一前投稿就有奖” ,这些话术是不是很眼熟?它们打着低门槛、高获奖率的旗号,还宣称能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加分。不少同学心动不已,纷纷报名参加,满心期待着借此获得拿奖学金、保研的 “保送通道”。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当大家兴冲冲地参加完比赛,满心欢喜地拿到获奖证书时,却发现这些证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含金量。不仅在找工作、保研时用处不大,甚至还可能被人质疑竞赛的真实性和价值。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为了参加这些所谓的 “竞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却一无所获,只留下满满的失望和后悔。
在这里,老师想真诚地对大家说一句:快别去参加那些没用的比赛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大学生竞赛这件事,帮大家拨开迷雾,看清竞赛的真相。
01、竞赛 “陷阱” 大盘点
1、低质量竞赛特征剖析
在竞赛的茫茫海洋中,低质量竞赛往往有着一些显著的特征,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礁石,稍不留意就会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主办方来看,不具备权威性是这类竞赛的常见问题。有些竞赛的主办方可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甚至是未经合法注册的组织。就好比 “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对外宣称主办方为 “国际双语教育协会英汉专业委员会”“奥林匹克英语大赛组委会”,听起来似乎很厉害,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主办方均未经合法注册 ,完全没有举办竞赛的资质,整个竞赛就是一场闹剧。
再看看官网,很多低质量竞赛的官网都十分简陋,页面设计粗糙,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连基本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之前就有同学向我吐槽,他参加的一个号称全国性的大学生写作竞赛,官网不仅加载速度慢,而且上面的竞赛规则和流程写得含糊不清,让人一头雾水。更离谱的是,在竞赛结束后,官网居然直接打不开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让人不禁怀疑这个竞赛的真实性。
赛制不严谨更是低质量竞赛的重灾区。有些竞赛的规则朝令夕改,今天说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明天又突然改成只有一轮比赛;还有些竞赛在评分标准上模棱两可,评委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这就导致比赛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可信度。比如,有的绘画竞赛,评委在评选作品时,不是根据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创意来打分,而是看选手的知名度和人脉关系,这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选手感到十分委屈。
2、参加低质量竞赛的危害
① 时间与精力的无效消耗。准备低质量竞赛,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会对正常的学习和休息造成严重的干扰。有一位同学,为了参加一个所谓的 “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连续几周熬夜准备作品,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经常逃课去完成比赛任务。结果呢,比赛的过程混乱不堪,评审不公正,最后他一无所获。
而因为这段时间忽视了学业,他在期末考试中好几门课程都亮起了红灯,还差点面临补考的困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同学为了参加这些低质量竞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些无意义的任务上,却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下滑。
② 存在被骗风险。老师直接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几年,有一个名为 “魅力冬奥” 冬奥知识传播助力大使活动的线上答题竞赛,打着 “助力冬奥” 的旗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个竞赛宣称,只要参与答题,并分享给好友,邀请好友助力就可以获得证书,所颁发的荣誉证书还可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分、评奖学金等依据,全国排名靠前的,还可获得定制手办 “冰墩墩” 等限量奖品 。
如此诱人的条件,吸引了350余万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参与。然而,这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涉案犯罪团伙非法获取学生们的个人信息350余万条,骗取部分参与者缴纳证书工本费总计1000万余元。那些满怀期待的同学们,不仅没有得到所谓的荣誉证书和奖品,还白白损失了钱财,甚至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
02、如何判断竞赛的价值
既然参加低质量竞赛危害这么大,那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竞赛是否有价值呢?别着急,这里有几个实用的方法。
1、看主办方权威性
主办方的权威性是判断竞赛含金量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由教育部、知名学会、科研机构、重点高校等主办的竞赛,往往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这些主办方在教育领域或相关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能够保证竞赛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影响力。
比如,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主办,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之一,其奖项在保研、求职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还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参赛队伍来自世界各地,其获奖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而一些不知名的小机构、商业公司甚至个人举办的竞赛,其含金量往往较低。这些主办方可能缺乏专业的组织能力和资源,竞赛的质量难以保证,奖项的认可度也不高。
比如前面提到的 “普译奖” 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由《海外英语》杂志举办,虽然冠名 “全国”,但在业内的认可度很低,网上负面评价也不少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竞赛时,首先要了解其主办方的背景和实力,以此来初步判断竞赛的含金量。
2、研究赛事历史与口碑
除了主办方,赛事的历史和口碑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一个历史悠久的竞赛,往往在竞赛规则、评审标准、组织管理等方面更加成熟和完善。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参赛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体验和收获。
例如,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始于1959年,是全球最顶尖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之一。多年来,IMO一直保持着严格的竞赛规则和高水平的评审标准,其获奖选手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IMO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往届参赛情况和参与者评价来判断竞赛的质量。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看看往届比赛的规模、参赛选手的水平、获奖作品的质量等。
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些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讨论,了解参赛者对竞赛的评价和反馈。如果一个竞赛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竞赛。反之,如果一个竞赛在网上几乎找不到相关信息,或者负面评价居多,那我们就要谨慎考虑是否参加了。
3、思考竞赛与自身发展的契合度
判断竞赛的价值,还要思考竞赛内容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未来规划相符。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可以帮助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专业技能。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能够锻炼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兴趣也是选择竞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参加相关的竞赛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让我们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对摄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各类摄影比赛,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还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竞赛对未来规划的影响。如果我们有考研、保研的打算,那么参加一些在学术界认可度高的竞赛,获得奖项可以为我们的简历增色不少,增加在复试中的竞争力。如果我们毕业后想直接就业,那么选择一些与目标职业相关的竞赛,能够提升我们在求职时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