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是亚洲Top?港大怎么连前五都没进......”
就在前两天,2025亚洲大学排名新鲜出炉了。
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前日揭晓,这场覆盖35个国家/地区853所高校的“学术大考”中,中国内地高校以绝对优势领跑,港中文和港理工排名稳中有升,新二所强势守住前五席位。
与6月公布的2025QS全球榜单不同,泰晤士亚洲大学的排名似乎有点颠覆了大家的想象,原本QS亚洲大学排名第二的港大,在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只排到第六,而在QS中排名第七的清华大学在THE中一下子登顶第一。
排名的悬殊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野鸡榜名,根本没人看这个”
“泰晤士是啥,我只看qs”
“能考上清北的谁去港大新国立啊”
“自己努力不如学校努力”,老师就带大家来解读一下2025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一起探究一下排名变化的原委。
01、中国内地霸榜,新二力压港三
此次泰晤士排名中,35个国家/地区的853所高校上榜,较去年31个国家/地区的739所高校有所增加。
作为四大排名之一,虽然泰晤士没有QS流传度那么广泛,但大陆不少省份落户及招聘中,泰晤士的排名都起到了不小的参考作用。
在具体分析今年泰晤士亚洲排名的情况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次排名究竟是按照哪些因素出具的。
泰晤士亚洲排名采用18项指标,分为五大领域:
教学(学习环境):权重24.5%,主要评估教学质量、学习资源、师生互动等学习环境相关因素,体现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与成效。
研究环境:权重28%,关注论文数量、科研收入、学术声誉等,反映高校整体研究氛围、实力及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研究质量:权重30%,通过论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比例等衡量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是评估高校科研水平的核心指标。
国际展望:权重7.5%,考察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员比例、国际合作论文等,体现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合作网络及全球影响力。
产业收入(知识转移):权重10%,评估高校从企业获得的研究经费、专利转让费、校办企业营收等,反映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与产业界的联系紧密程度。
回到正题,这次排名虽然没有大的波动,但有几个院校和地区的表现确实出彩。
这次排名前五院校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依然由清北、新国立、南洋理工和东大包揽,但值得关注的是,6-20名发生了不少波动。
02、港五格局稳定,排名略有上升
这次港校共有6所高校进入前50,香港大学(第6)、香港科技大学(第12)、香港城市大学(第16)这三所高校排名稳定,并未发生变化。
港大依旧坐牢港校第一的位置,牙科、教育学亚洲第一。
而港五中的另外两位:香港中文大学(第9)和香港理工大学(第18)保持在亚洲前20的同时还能稳中有进,各自又上升了1位。
港中文的医学和传媒学持续霸榜,护理学荣登亚洲第二,是港校中“最受公务员岗位青睐”的高校,2022年港中大毕业生就业率是94.3%,毕业生就业薪资平均年薪能高达30w。
港中文在排名中一向强势,甚至在2025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打败了港大,位居中国香港地区院校第一。
港理工的强势专业之一酒店管理一直是亚洲第一,工程技术学科也相当优秀,是大湾区企业“定向招聘”的热门院校。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从十年间排名上升了59名,可以说是港校中进步最大的院校,甚至反超了港城,稳坐港四,甚至隐隐有威胁港科地位的架势。说实话港理的表现让不少人刮目相看,它用自己的专业实力证明了什么叫“稳中有进”。
03、新二稳定前五,力压港三
新加坡院校中的双雄,新国立和南洋理工并列亚洲第三、第四,和QS世界大学排名情况相似,同样比港三排名要更高些,不过判定的因素不同。
新国立在医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处于亚洲顶尖水平,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高影响力,被引论文比例较高,在“研究质量”这一关键指标(权重30%)上表现优异。
NUS在工程与技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其土木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长期位列全球前十(QS学科排名)。
例如,2025QS学科排名中,NUS土木工程(第3)、化学工程(第4)、计算机科学(第4)等学科均领先港校。
而南洋理工比较注重创新教学模式,科研投入大,研究环境机构,在“研究环境”指标中,科研经费充足、学术声誉高,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使得整体排名提升。
NTU在工程与技术领域同样强势,尤其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纳米材料等领域表现突出。其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第6)、电气与电子工程(第4)等学科排名靠前。
04、中国大陆成最大赢家
中国内地这次有94所高校上榜,25所创历史最佳排名,28所排名上升,清华大学连续七年蝉联榜首,北京大学连续六年稳居第2,顶尖地位稳固。
复旦大学从2024年的并列第8升至第7,浙江大学从第9升至第8,进步显著,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这次位列第10,虽排名稍有调整,但仍处在前十的行列。
2025年,中国大陆共有94所高校上榜,数量位居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印度。其中25所高校创下史上最佳表现,28所高校排名较去年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
05、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谁更强?
虽然这次一共有35个国家/地区的学校上榜,但前十名依旧几乎被大陆、香港和新加坡的学校包揽。
这三个地区也是经常被大家拿来比较的对象,其中也包含了对在国内考研/保研与海外留学之间的对比。
老师就从多方对比,看看到底这三个地区孰强孰弱。
1、综合排名
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居亚洲第一,且有5所高校进入前十,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25年QS亚洲大学排名里,北京大学第一,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也都位列前十。
整体来看,内地高校在顶尖位置上表现优异,且数量较多。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5所港校进入全球百强,香港大学排第17、香港中文大学排第36等;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第6、香港中文大学第9等。港校在亚洲及全球排名都较为靠前,展现出强劲实力。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第8、南洋理工大学第15;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第3、南洋理工大学第4。新加坡高校数量虽少,但排名顶尖。
2、申请难度
大陆学生想要升学无非就是两条路:一、通过考研/保研进入大陆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二、通过申请制进入海外院校学习。那么,这两条路目前的难度对比如何呢?
中国大陆:
内地考研在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人数猛增后,在2023年达到了最高峰474万,随后在2024年、2025年有所回落,与之相对的是报录比的回升。
与考研人数一起下降的还有考研国家线。今年几乎所有专业的国家线都下降了10分左右。
我们来看下近三年内地考研的报录比。
2024年考研报录比:报名人数438万,录取人数125万,报录比约为3.5:1。
2023年考研报录比:报名人数474万,录取人数125万,报录比约为3.79:1。
2022年考研报录比:报名人数457万,录取人数124万,报录比约为3.68:1。
即便如此,内地考研仍处在一个高难度的处境,400分可能都进不了复试。2023年近20个学校35个专业复试线不低于400分,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每七个学生中只有两个能顺利上岸,这其中还包括这一部分调剂上岸的学生。
调剂也困难重重,2024年近150万考生进入调剂系统,然而可接收名额不足20万。985/211院校近85%剩余名额都是生化环材等“天坑专业”,普通一本院校经管类专业平均接收1000+调剂申请,实际录取率不足3%,并且还存在看本科院校的隐形门槛。
即使考研上岸也并非“真上岸”。根据华为2023年招聘数据看,双非硕士的简历通过率相较于985的学生要下降60%,且存在读研后薪资贬值、时间成本高导致的薪资之后等问题。
中国香港:
反观中国香港的申请率。根据指南者的内部数据看,中国香港的申请依旧占据了半壁江山,申请量占全地区的48.6%。
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等热门高校及专业申请难度大,对学生本科院校背景、成绩(如GPA)、语言成绩(雅思、托福)、实习或科研经历等要求高,不过各专业录取率差别也比较大。
从港三看,成功率最低的学科是港中文的文社科,录取率为16%,最高的为港科的文社科,录取率为34.4%。
虽说中国香港地区的项目之间录取率较为悬殊,但整体看来,香港留学的申请成功率比内地高校的考研率要高出不少。
而分别看排名相近的香港院校和内地高校,谁更容易上岸,答案不言而喻。
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申请难度高,和港硕一样,新二对于申请者的本科院校要求比较高,偏好985/211背景学生,理科专业录取学生超过70%的来自985高校。
对成绩要求严格,NUS的985/211同学普遍均分88+,语言成绩要求较高,商科专业雅思7.0及以上居多,而NTU理科项目录取学生91.3%来自985/211院校,双非背景学生需更高成绩及丰富经历才有机会,部分专业还需面试或提供GRE/GMAT成绩。
不过还是和香港申请一样的道理,虽然看似很难,但与国内考研率对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泰晤士 VS QS
同是亚洲大学排名,为何如此悬殊?
对比去年11月发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来看,泰晤士此次的排名与QS相差较大,主要原因还是指标的不同。
泰晤士更注重研究质量、产业收入等,QS侧重学术和雇主声誉。比如北大在QS排第一,因为QS学术声誉权重高,北大这方面强;但泰晤士里清华第一,因泰晤士看研究质量和产业收入,清华在这些方面突出。
排名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就目前来看,泰晤士体系的排名在短期内影响力依然强大,依旧在学生们落户、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参考价值,同学们也应该正确看待排名,理性选择自己的升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