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再掀学界波澜。此制度虽为欧美高校常态,却在全球高教格局剧变中遭遇挑战。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博士培养机制正探索温和务实新路径,吸引众多学术新秀。面对“诺奖得主亦曾被筛”的困境,博士生出路何在?或藏于制度与实践差异的比较之中。
01、北美博士:“非升即走”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出台新规,对非终身教职岗位设定最长8年的任期限制,此举在社会各界激起强烈反响。追溯其制度渊源,可上溯至18世纪的教育理念,但真正将晋升与去留直接关联的,实则是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型的学术考核机制——唯有在既定时间框架内达成特定科研成果(通常涵盖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及获取科研资助等),方有资格竞争终身教职(tenure)。
这一制度随后在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常春藤盟校及其他研究型大学中推广,逐步演变为北美高等教育体系人才选拔与淘汰的核心机制。
然而,这一制度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
- 结构性短合同使博士毕业生难以规划职业生活;
- 过度绩效导向削弱了学术的自由探索性;
- 地区高昂生活成本与低收入令许多青年教师身心俱疲;
- 跨学科研究的不确定性让许多有远见的项目难以获得早期认可
而这些制度性问题,在特朗普政策、疫情冲击、AI浪潮、教育支出收缩等背景下,更显紧迫。
02、澳洲博士:相对灵活+移民友好
相较于北美学术体系,澳大利亚的博士培养模式并未采用“非升即走”的竞争机制,而是更注重在培养阶段构建导师与学生之间深度协作的研究纽带,强调通过“项目导向的科研共同体”推动学术发展。博士申请实行滚动招生,学生可根据奖学金窗口递交材料,强调早期建立与导师的匹配关系(project fit)。
奖学金体系覆盖稳定、待遇明确,例如RTPS奖学金每年免税津贴超过3万澳元,且多所高校还提供独立奖学金。博士生入学即拥有研究人员身份,课程负担较轻,主要专注于科研实践,且不强制承担教学任务。
澳大利亚博士培养与行业连接紧密,学生毕业后较易进入政策咨询、研究型岗位,如CSIRO、州政府研究局等。与此同时,配套的移民政策友好,博士毕业生通常可以通过技术移民通道申请永久居留(PR),长期留澳发展的前景十分可期。
03、英国博士:奖学金少但体系规范
英国的博士培养体系源自深厚的学术传统,强调个体研究能力与项目独立性。相比北美和澳洲,英国博士通常学制更短(3-4年),项目结构紧凑、目标明确。
博士项目多集中于秋季或春季统一申请,申请人需要提交完整的Research Proposal,强调早期清晰界定研究方向与学术问题。奖学金主要来源于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及各大学内部项目(如Gates Cambridge、Clarendon等),覆盖标准较高但竞争激烈。
英国博士以“1对1”导师制为主,授课量极少,强调早期科研独立性训练,整体学术导向浓厚,行业连接相对较弱,部分人文学科博士生在转向产业岗位时路径有限。近年来,英国政府推出了Graduate Route(毕业后2-3年工作签证)政策,博士毕业生有更多时间在英国求职和申请技术移民,但整体移民门槛仍高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
03、博士后出路如何?
美国学术体系常在博士后阶段延续“非升即走”的高强度竞争机制(通常需经历2-3轮博士后研究后方能晋升助理教授),而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的博士培养体系则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为青年学者提供更丰富的职业选择。
非tenure轨的研究型岗位逐渐常态化,如“research fellow”、“teaching specialist”等;
高校以外机构吸纳博士毕业生:公共智库、数据研究所、政策顾问机构、非政府组织等;
跨界通道更顺畅:特别是数字医疗、教育科技、环境评估、城市治理等新兴领域,博士身份为“可信研究者”的凭证。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的海外博士的前景与出路。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