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研究参考阅读书目

文章目录[隐藏]

在人类社会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两年后这个宣言的作者就被她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头台。

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含女人(women)。女权运动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意为女人的人权,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流,使女权成为整个人权的重要内容。

关于女性主义的争论在18世纪末的法国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定式,女性主义运动往往遭到镇压、倡导者的命运也往往不甚乐观。女性主义往往争论的是两性平权问题,争论问题的核心在于“女性应不应该出去工作独立生活”、“是否提倡堕胎合法化”甚至还有关于“同性婚姻”的问题,再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强奸乱伦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权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也有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理论,并加以发展和创新

妇女解放运动迄今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两性平等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两性平权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最早也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人们在父权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权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寿终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Abusement)的坏状况。

两性同格

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两大阵营

1.理论派别:英美派、法国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呈现三足鼎立又遥相呼应的趋势。此三足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法国、美国及英国表现出的明显差异。应该说这三家的区分绝不是基于地域,国别差异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它们各有侧重的方法和理论。正如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一文中精辟地总结道: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质上是心理分析式的,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然而,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一般而言,由于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结合了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又趋向于美国式的文本分析,故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成两大颇具特色的学派:英美学派法国学派

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英美派注重社会批判,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传统。她们发掘、研究女作家的作品,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建立一个女性文学模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投身妇女运动,从女性的切身体验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观是英美派的主流

英美派批评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与文化模式;二是重新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赋予新的文学意义。正如肖瓦尔特在《迈向女性主义诗学》(TowardsaFeministPoetics)中所指出的两大类:“女权批评”(feminist critiaue)和“女性批评”(lagvnocritiaue)。“女性批评”方法是以妇女写作为中心,并关涉妇女亚文化群的批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所在。

3.法国学派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关注文学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发展基于女性经验的理论和方法,谋求理解作者及人物的女性本体,要求文学反映妇女的现状。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助拉康和德里达的理论,注重话语和文本的研究

女性主义的法国学派受解构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影响很大,因而她们的理论带有明显的解构痕迹。这一派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中心话语必须解构,因为长期以来父权制度在确立男权中心时只表达了一个性别,在力比多极致的象征投射中放逐了女性。女性在父权制中总是处于被符号、形象和意义所代表和界定的地位,并在争取存在意义的二元对立斗争中处于劣势。男性中心话语的象征秩序是父亲形象。父亲形象使一切女性只能在这个超越的神圣性面前,确立自己“从父”的女儿的精神性别身份。这一精神性别身份的限定性以及象征之父的权威性,使女性话语与指导意识形态话语胶着在紧张的冲突状态。法国女性主义认为,只有中断象征秩序,叛离父亲形象,才能打破壁垒森严的男性父子同盟,产生具有女性历史性性别意识的革命

其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模式

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压迫根源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经济因素是妇女遭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具体来说,首先,基于经济关系而产生的财产私有制阶级压迫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其次,对应于人类历史上长久存在的农业文明时代,因妇女体力相对弱小,故在生理机能上也导致妇女的先天劣势

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进程,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风靡西方,彻底改写了西方学术思想的格局。许多具有深厚的精神分析和后精神分析理论素养的女性文学研究者们运用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领域--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psychoanalyticfeminism)。

3.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运动中产生了关于女性所受压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争论。人们所受的压迫除了性别上的,还有阶级的压迫、种族的压迫、民族的压迫以及不同性倾向之间的压迫。强调这些差别的人批评否定这些差别的人,认为女性运动不应当把自己建立在一个关于女性受压迫的虚假的普遍性假设之上。黑人女性主义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就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4.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就是将生态学与女权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一思想流派在

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关于生态女权主义有这样两种提法

女权主义的生态学(theecologyoffeminism)和生态学的女权主义(thefeminism of ecology)。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始终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并且认为一个生态学家必定会成为女性主义者。生态女性主义者们宣扬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消除无视自然和女性权利的言行,废止自然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

5.后殖民女性主义

后殖民女性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理论和学术思潮。根据这些后殖民主义者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的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的是,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东方文化传统则被排斥到了边缘地带,成为相对于西方的“他者”。因此,后殖民主义呼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其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从而对殖民地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进行改写从根本上消解和打破西方文化的中心性和权威性进而确立自我文化“身份”,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及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

6.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怪异”理论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主义是一切压迫的根源,猛烈抨击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性行为,她们还认为,母性是女性的优点,而不是女性的弱点。在文学领域,她们提倡一种“肉体的”写作理论,探索性特征与文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反对以男性生殖器为中心的写作神话。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在近年来发展为“怪异”理论研究。“怪异”理论(queertheory),也译为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性理论思潮。它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

7.赛博女性主义

20世纪后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个人电脑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也在时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女性主义者抓住网络化契机,充分认识到电脑与网络对于女性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技术(机器、网络空间)与人尤其是女性的关系,形成了赛博(网络)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大潮

8.后现代女性主义

以“反宏大叙事、反权威、反文化、反基础、去中心”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主流思潮。一直以来对颠覆父权制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矢志不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迅速对挖空心思地破坏罗格斯中心主义寻找裂缝瓦解结构误读文本放逐历史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顺乎自然地与之携手共进。

女性主义研究参考阅读书目

社会/文化

《第二性》(法)西蒙娜·波伏娃 中国书籍出版社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华中师大

《消解性别》  [美] 朱迪斯·巴特勒    上海三联书店

《性別的世界觀》  蕾恩.柯挪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性别打结——拆除父權違建》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群學出版社

《神圣的欢爱》(美)理安·艾斯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性政治》 (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 [英] 艾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 [美] 苏珊·弗里德曼       译林出版社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    凯瑟琳.A.麦金农          政法大学

《违背我们的意愿》      [美] 苏珊·布朗米勒       江苏人民出版社

《女太监》 杰梅茵·格里尔  上海文艺出版社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 上野千鹤子   上海三联书店

《反挫:誰與女人為敵》 Susan Faludi / 蘇珊•法露迪             自立晚報

《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 (美)苏珊·鲍尔多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不同的声音》 卡罗尔·吉利根       中央编译出版社

《性别符号学——政治身体/身体政治》     (加) 尤施卡        译林出版社

《被建构的女性: 当代社会性别理论》    沈奕斐          上海人民出版社

《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 凱瑟琳.麥金儂      博雅書屋

《边缘的突破:云南社会性别探索与实践》 云南省社会性别与发展小组       云南大学

《性面具-艺术与颓废:从奈费尔提蒂到艾米莉·狄金森》 卡米拉・帕格利亚 内蒙古大学

《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 (澳)薇尔·普鲁姆德          重庆出版社

《厌女现象》      David D.Gilmore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女性,艺术与权力》  (美)琳达・诺克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东西文化经典中的女性与性别研究》   贺璋瑢      上海三联书店

《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            中信出版社

《女性特质》 苏珊·布朗米勒 江苏人民出版社

历史

《圣杯与剑》 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女人的历史》 (英)罗莎琳德•迈尔斯 / Rosalind Miles   中央编译出版社

《活着的女神》(美)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女巫》 (法) 儒勒·米什莱      电子工业出版社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  J.M.阿多瓦西奥   大象出版社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       游鉴明 / 胡缨 / 季家珍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大母神-原型分析》  (德) 埃利希.诺伊曼                     东方出版社

《妇女与社会 》     李贞德 / 梁其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 王绯          商务印书馆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李貞德                  三民書局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颜海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孟悦 / 戴锦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张素玲     教育科学出版社

生理与心理

《女性自我保健经典》  美国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女人篇,情爱篇)   [美] 雪儿·海蒂         海南出版社

《金赛性学报告:男人篇&女人篇》   (美)阿尔弗雷德·C.金赛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我们的性》   [美] 罗伯特·克鲁克斯/ 卡拉·鲍尔    华夏出版社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玛丽·克劳福德 罗达·昂格尔    中华书局

:《与狼共奔的女人》       [美] 克拉利萨·品卡罗·埃斯蒂斯         吉林文史出版社

《心理学:关于女性》  [美]克莱尔·A.埃奥,朱迪斯·S.布里奇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女性心理学》 卡伦·霍妮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此性非一》 露西.伊瑞葛來,譯/李金梅               桂冠出版社

《性与理性》 [美] 理查德·A. 波斯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自然/生态

《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 吴小英 / 曹南燕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

文学分析与影视传播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美 S.M.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世纪文景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    刘慧英              三联书店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    伊莱恩·肖瓦尔特     浙江大学出版社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英)玛丽·伊格尔顿       湖南文艺出版社

《女性文学教程》  乔以钢//林丹娅      河北教育出版社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张京媛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刘传霞    齐鲁书社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 玛丽·塔尔博特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语性别语言学》   孙汝建            科学出版社

《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赵蓉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  白解红                     湖南教育出版社

《性別中國——共同鋪演中國電影百年的性別風景》 戴錦華(Jin-hua Dai)         麥田

《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    [英]休·索海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女性书写:文学、电影与生活》             黄淑娴                浙江大学出版社

《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       孙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性别与中国电影》    何成洲 / [美] 王玲珍          南京大学出版社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荷)祖伦(L.van Zoonen)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朱丽亚·T.伍德    暨南大学出版社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            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 刘利群,曾丹娜        中国传媒大学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林芳玫   巨流圖書公司

《她的故事》 [台湾] 彭怡平 中央编译出版社

政治与话语

《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      谭琳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促进发展》 世界银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家的真正财富》 (美)理安·艾斯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妈妈值多少钱: 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为何不计薪酬》   安·克里滕登      中信出版社

《贫困与社会性别(妇女发展与赋权》   方炼 / 王琪 / 杜芳琴 /等      河南人民出版社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李慧英    当代中国出版社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 丝维斯特      浙江人民出版社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   苏云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 琳達.麥道威爾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Lena Dominelli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格蕾塔•戈德 / 帕特里克•D•墨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   [美] 白馥兰            江苏人民出版社

《妇女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张莉莉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 [美]哈拉维      河南大学出版社

《科技奴隸》 Neil Postman           博雅書屋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 [美] 唐娜·哈拉维      河南大学出版社

《社会性别与法律》 刘明辉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   周安平        法律出版社

《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     谭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学作品

《玩偶之家》   易卜生

《阴道独白》 伊娃·恩斯

《匹克梅梁(皮格马利翁)》萧伯纳

《贞德再临》 卡罗琳·盖奇

《黑暗的左手》  (美)厄休拉•勒古恩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世界誕生之日》        娥蘇拉·勒瑰恩 / Ursula K. Le Guin       繆思出版有限公司

《通往女人國度之門》   雪莉.泰珀         繆思出版

《灵魂骑士》    (美)路易丝·麦克马斯特·比约德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使女的故事》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林出版社

《她的国》    (美)夏洛特·吉尔曼    北京时代华文书

《女身男人》    卓安納·拉思/ Joanna Russ     繆思文化

《銀河滅》   洪凌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给樱桃以性别》    [英] 珍妮特·温特森      新星出版社

《写在身体上》   [英] 珍妮特·温特森   新星出版社

《美好古董衣店》   [美]斯特凡尼·莱曼          中信出版社

《相助》    [美] 凯瑟琳·斯多克特       中国城市出版社

《紫颜色》 艾丽斯·沃克   译林出版社

《逃离》艾丽丝·门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女勇士》   [美] 汤亭亭    漓江出版社

《纸袋公主》   (美)罗伯特·蒙施/文 / (美)迈克尔·马钦科/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

《朱家故事》  (英)安东尼·布朗 文/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顽皮公主不出嫁》《顽皮公主万万岁》作者: (英)芭贝·柯尔 文/图      南海出版公司

《女孩的进化史》  (美)杰奎琳•凯利   中信出版社

《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上下)       吳嘉麗/策劃      女書文化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 湯米.狄咆勒 / Tomie dePaola     三之三

《爱花的牛》 罗伯特·劳森 / 曼罗·里夫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贝丝丫头》(美)贝特•格林  新蕾出版社

《天空的另一半》[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雪莉·邓恩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芭芭拉·艾伦瑞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潘毅    九州出版社

《为改变而生活》格蕾斯·利·博格斯  中国电影出版社

《我們不是弱者》蕾嫚.葛博維 / 卡蘿.米瑟絲        天下文化

《十岁我离婚》  (也门)诺珠·阿里 / (法)戴乐芬妮·米努依     南海出版公司

《恒河的女儿》    [印度] 贝碧·哈尔德            南海出版公司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AIME考试设置介绍及辅导课程安排

下一篇

安省省提名采用新的职业列表 打分系统有重大变化!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