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缩写性摘要

结合自然学科的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为解决人文科学学科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数据结果等不甚明晰的摘要写作困境,我们提出了一种适合人文科学学科的摘要写作方式——缩写性摘要。缩写性摘要其实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指示性摘要的变体。缩写性摘要参考了指示性摘要的要求,并结合了报道性摘要的要素,但这一摘要又不像自然科学的报道性摘要那般,强调要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适合人文科学中的思辨研究和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定性研究。

一、缩写性摘要写作技巧

缩写性摘要在结合定量研究摘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与改变——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论文进行“缩写”。我想大部分人对缩写这一行为都并不陌生。学生时代,我们经常被语文老师要求对文章进行缩写或者扩写。进行缩写,首先需要确定目标文本,将其作为客体或对象,然后对该客体对象进行内容上的提炼,力求在篇幅、字数上有所减少。这就是缩写的主要步骤,缩写性摘要在写作思路上其实与之大同小异,也需要这样去做。一般来说,一篇摘要的字数在300字为宜,缩写性摘要自然也应如此。此外,从逻辑要素来看,作为一篇论文的“缩写”,缩写性摘要主要应具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问题解释、对策建议/问题影响、研究价值这五大要素。其出现顺序应与正文内容相对应。缩写性摘要强调作者应该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介绍,因此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观点,避免使用“笔者”“本文”等人称词语。

二、缩写性摘要示例

接下来,以一篇缩写性摘要为例,简单分析一下缩写性摘要的写作逻辑。

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不仅可消解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而且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此框架下构建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也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话语语境模型表明,社会科学解释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规范性,其解释力来源于话语语境向社会世界输出的规范性。

上述摘要中,第一句话交代了研究背景,交代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作者认为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将上述问题解释清楚,因为解释模型都源自自然科学,难以证明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社会科学常被称为“软科学”,话语权往往低于自然科学。也正因为如此,该问题通常很少有人关注,但该论文的作者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希望进行解决。第二句话“以话语语境为本体……”阐明了本论文具体要做的工作。具体到上文来说,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从事过定量研究的人都知道,若要研究多个变量,则必须提出假设,假定一些方面是固定的。毕竟如果所有的变量都在变,那这个研究也就难以推进了。

自然科学类研究常常提出假设,但实际上这一做法存在硬伤。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着的,作者所假定的那种不变的情况,实际上很难存在。基于这种假设所提出的观点,研究出的结果,其价值是存疑的。因此,该论文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

通读上述摘要,读者往往很难意识到这是一篇论文的摘要,其内容是自洽的,完整的。理想的摘要,就应达到这种效果。摘要写作不应仅停留在对论文的机械性介绍上,而是要让读者阅读时,意识不到这是一篇论文的摘要。为此,若想写出这样的摘要,就不应强调“本人”“本文”“本研究”等,也要刻意去介绍自己在论文中究竟干了什么,进行了如何的研究。单纯对论文的内容进行缩写,保证每一句话都意思独立,从而让整篇论文做到内容完整。这样的摘要,会让读者在读完后清楚了解作者的研究问题及核心观点,这也是摘要写作的最希望达成的目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顶尖名校喜欢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下一篇

美国学术最自由的九所大学是哪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