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做科研真的是在划水吗?本科做科研有用吗?

升学内卷时代,仅靠成绩保研梦校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考研复试有科研经历也是加分项;如果想申博,高水平论文更是必选项。学生接触科研越来越早,本科生发SCI早已不足为奇。

一方面本科生做科研可能是出于自身兴趣,也可以更早检验出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同时还可以提升能力。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开始质疑:本科生做科研不就是纯纯灌水吗?不过是一个生产学术垃圾的机器罢了,除了加剧内卷化现象再没有任何作用、太功利了吧……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出于学术爱好,还是被迫内卷的无奈选择,大批本科生投入科研热潮已成大势,那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是“乱飙”还是“狂飙”?

01、本科做科研真的是在划水吗?

首先,本科做科研有诸多好处。

1、能力提升

参与科研任务时要思考这种宝贵经历给未来的自我发展带来哪些优势和经验,是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是越挫愈勇的心理韧性,这些都是未来职业选择的优势。就像博士生为自己的就业进行规划和准备时,本科生也需要从科研中获得一些硬核技能,比如进行项目答辩、与项目小组成员合作和沟通,会不断提高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能力。

2、保研加分其次就是最现实、最诱人的好处——保研加分。

各大院校对本科生科研成果的奖励程度都很大。 在评优评奖时,科研类加分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是单纯的科研项目,立项、结题、甚至修改后用来投稿,都可以享受加分政策。

如果本科参加了互联网、挑战杯等其它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有获奖证书,还可能申请到专利等。

3、丰富经历再次,科研部分绝对是本科生的亮点

不论是考研复试还是找工作,一段优秀的科研经历会给平凡的简历增色不少。如果考虑国外留学,知名院校除了看GPA和语言成绩外,是否具备科研成果或科研经历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即使没有拿到成果,国外院校也非常重视你在科研中的收获和成长。

4、结交人脉

另外,结交更多学长学姐,拓宽人际圈。刚进入实验室,小白们都是一脸懵逼,直接问导师机器如何用,免不了要遭一顿骂。此时,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便是你最好的资源。可以主动帮着师兄师姐打扫打扫实验室、擦擦桌子,表现得勤快一点,而不是一个科研“小透明”。这样用时间来换取知识,能够快速拿到实验室的“入门攻略”。在我们逐渐熟悉科研后,便可以和师兄师姐之间相互帮助,比如帮师姐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文献、绘图等,往往会迅速加深你和他们的关系。

这种同门关系,不仅是科研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保不准哪位师兄师姐发达后,可以多考虑一下自己。

5、低成本试错最后,本科生做科研具有较低的试错成本

如果发现自己不爱好科研,更偏好实践类的工作,那么也可以在大学中清晰自己的未来方向,以免真正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度日如年”。如果发现自己在科研方面确有优势,或者在老师带进门后对科研有兴趣,也可以提前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做准备,兴趣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本科科研的过程中,可以提前接触到一些项目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尽管整个流程和写作还不够规范,但只要认真参加、努力完成,科研能力都会得到质的飞跃,对未来科研具有一定帮助。

02、本科生做科研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1、实验室里的“野蛮生长”

第一次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听师兄师姐们讨论课题,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刚进入实验室的小郭同学坦言道。然而,这一问题并不是个性,而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同学反映,虽然死皮赖脸地求着老师进入了实验室,但是导师什么都不让接触,只是做一些杂货、累活,打印资料、搬物资等。根本接触不到核心的实验流程,更别说指导文章了,水了一年,没有任何成果,反倒怨气更重了。本科生,尚显稚嫩的一个年龄阶段,在接触科研时,并不一定都会得到导师的“亲手提点”,反而是一种散养和野蛮生长。

2、低质量灌水

由于本科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仍不具备初步的科研素养,进行科研时有很大困难。而导师会将重点放在硕博生身上,无暇顾及本科生,更别提本专业的大佬人物,想要抱上这个“大腿”几乎没有可能。

同时由于部分本科生功利心较重,在这个阶段接触科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有成果可以用于加分,因此可能会产生部分低质量灌水现象。

3、时间成本较大

由于本科阶段是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大量的理论课会在4年中完成,基本上只有在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会独立负责一个项目。同时,时间安排紧张、课程考核很多,如果另外花费时间进入实验室搞科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身边很多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科研的同学基本无休,因为只有在周末和寒暑假才能够集中精力来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上,无法同时兼顾实习、兴趣爱好等,因此本科科研付出的时间成本很大。

03、本科生如何做有效科研

我们一直都对科研工作者有美好的幻想:认为穿着白大褂穿梭在人群中就是最亮眼的存在。但实际自己真正接触到科研后才发现,动作很帅,技术很菜。小科在此给大家几点建议:

1、如何接触到科研

本科生单纯依靠自己的水平是几乎不可能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必须有导师的加持,所以接触科研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寻找导师的方法同样可以参考前面如何找兴趣点,从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师入手。

注意在找导师时,不建议选择已经title满满的大佬人物,因为他们手下根本不缺干活的学生,恰好是年轻的青年教师更愿意手把手教本科生入手。经常与导师讨论一下热点话题、汇报一下读书情况、学习困惑等,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你和导师的距离。 不过,选导师一直是个千古谜题,堪比“开盲盒”,是惊喜还是惊吓,只有亲自上手体验后才知道导师的真实情况。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人生伯乐”,愿意带你从零开始学习,怎么设计实验、撰写报告等,耐心批改你的论文,自然是极佳的。但也有些导师,出于对本科生科研水平的质疑,只会安排一些打杂、报账、甚至接娃等与科研无关的活,根本原因在于对我们能力的不信任,导师的重点本来就不在自己身上。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试着从自身找原因,先跟着师兄师姐,帮他们分担一些科研任务,等到熟练之后再慢慢上手,也许哪个师兄师姐偶然在导师面前提了一句,实验室的那位本科生还是挺能干的,说不定会迎来导师态度的180°大转弯。如果缺失科研部分完全不让自己接手,在组里没有任何提升,可以委婉地和导师商量或者考虑更换另外一位导师。

2、如何有产出有产出就必须有付出,就像老话“有舍才有得”

想要光辉的成果就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努力。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更快地产出成果?首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活动。在智能化时代,信息差对人的影响可谓巨大。你还躺在宿舍打游戏时,别人已经知道专业讲座在几点几分开始;当你还在向导师寻求“如何找文献时”,别人已经偷偷学完了B站的科研入门课程。这就是信息带来的巨大影响,早一点接触到科研信息,就会多一点成功的把握。

一般学院定期都会请知名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分享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当然本科生要能够完全领会其中内容还资历不足,但是一个拓宽眼界的好机会。它会为你提供一些很棒的思路和想法,具体如何进展和操作等,你也可以在自己查阅文献、和导师交流后确定为具体研究课题,开展自己的研究。

其次,抓住各类科研竞赛机会。本科生含金量比较高的赛事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可以借机组建自己的团队,在确定好研究内容后,就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的方式来向心仪的导师提出指导申请,一般不太忙的教师都会同意,这样也间接和导师之间牵线搭桥了。

3、如何平衡时间

谁都幻想自己是一个多面手,可以一边刷GPA,一边搞科研,但要两者都兼顾,就必须极度自律。可以制定每周计划,并细分到每一天中应该完成哪些任务,从学业和科研上“双管齐下”。比如,今天在学习方面,我需要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几月几日是课程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在科研方面,今天计划阅读几篇文献,下周参加哪场学术会议等,都要做好详细的时间规划,才不会捉襟见肘。

当然,我们可能也会遇到学习和科研冲突的时刻,比如临近期末了,导师那边还催促完成初稿、帮忙翻译等工作,一定不要舍本逐末。把自己的成绩稳定在中上水平才是重中之重,可以和老师委婉地说明情况,表明考试后会安心修改文章。

如果因为科研任务耽误了复习进度,挂掉了某一科就得不偿失,还要重修一次不说,不及格的成绩基本与保研和评优都无缘了。所以,凡事都应分清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本科科研应该是一段精彩而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一想起来就是痛苦的压力,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感到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不是应完成的义务。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BPhO-AS阶段赛事考题方向和难度分析

下一篇

BPhO物理竞赛需要备考多长时间?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