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期刊名单带来哪些启示?如何避雷最有效?

今年一月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共有28本期刊被纳入预警期刊。这个预警名单每年发布一次,目的是提醒科研人员谨慎投递论文。中科院的预警名单有“高、中、低”三个等级,其中高风险等级要格外警惕,有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等问题

有些小伙伴还没意识到这件事对他们的切身影响!

我甚至看到有小伙伴说,赶紧往预警名单上的期刊投稿,好中。这简直就像明明知道某家公司马上倒闭,你还拼命拿自己辛苦工作赚到的积蓄去买它家的股票。对于每一个科研人,期刊预警名单都值得大家关注。

不过,中科院这个名单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是Web of Science,也就是大家熟知的SCI期刊。今年3月20日,科瑞唯安官方发布了2023年的SCI目录,其中有50本期刊突然被剔除!

这里面甚至有我们很熟悉的Journal of Oncology。这还不算完,科瑞唯安还开发了新的人工智能工具,识别不再符合SCI收录标准的期刊。而在年初,已经有超过500本期刊被标注!科瑞唯安正在调查这些期刊,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将被除名。

这里的“质量标准”虽然没有明说,但剔除的期刊大多是近来发生了很多违反“科研诚信”事件的期刊。前几天一个985的教授跟我开玩笑说“照现在这个情况看,如果一本期刊沦为毕业、职称晋升神刊,那可能离《预警名单》就不远了。”尤其科瑞唯安用AI识别期刊这件事确实给我们所有科研人敲响了警钟。以前因为技术手段限制,想要深入调查一本期刊是很困难的。

但是,人家现在开发了AI工具,通过广泛搜集这本期刊文章的各种数据信息,然后进行模式识别。对于那些“看起来不好”的就标记上,然后人为的、有重点的调查。这种方式的效率无疑会提高很多。

所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都是不明智的,古语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现在科研人也要懂得保护自己。这件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自己搞科研和发表论文时,即使谨慎小心、恪守诚信,最终还是会难以避免地被殃及池鱼。

为什么一本期刊被SCI剔除,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你发表过的文章,在未来都是你的“资本”一旦这件资产掉价,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这就像我们买房子,花了几十年积蓄买了一套房子,结果第二年这房子从住宅变成了公寓(这事真实发生过),你说上不上火?发出去的论文也一样。举一个夸张的例子,你如果在Nature 创刊初期在上面发了好多文章,等现在Nature牛了,你出去列举学术成绩,别人会如何看待?绝大多数人不会追究你发文时影响因子和当年的投稿难度,大家只会以现在的眼光和认知去看待!

反之,你当年把文章投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期刊上,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它从SCI中剔除了,你蒙受的损失可想而知!当然,剔除的期刊肯定不会有Nature这种档次的刊物,但是,只要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期刊,被引用的时候都会对作者的H指数有影响,而H指数是当前非常主流的一种衡量科研人员能力水平和业绩的因素。

不管是招聘、项目申请,还是职称评审,很多方面都会以H指数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意味着如果你发表的论文在这些被除名的期刊上,那么从期刊除名那一刻起,你的H指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得出两个重要的启示。

两个重要启示

学术诚信的约束越来越强

现在学术圈天天强调学术诚信,各种诚信考核会一票否决,如果你还不够重视学术诚信,那只能说你心真大!

一旦在学术诚信上有污点,课题、项目、人才帽子基本都与你无缘!你说这样还在科研圈混啥。

而且,学术诚信这个事,不光是你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很多老师都在不经意间被坑。

通常来说,大专家、老教授们根本不缺文章,奈何手底下的博士生缺,博士自己悄悄伪造数据或者盗图,复用数据,被查出来,通讯作者也是要背锅的。前段时间自然基金委通报的若干起学术诚信问题,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那些拿着上面课题甚至重大课题的老板,犯不上为一两篇普普通通、影响因子只有一两分的文章去造假。但自己的学生造假还将导师列为通讯作者,这种情况,老师依然要负连带责任。

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者,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宁可少发文章,也不能在科研诚信上犯错。不光自己不能犯错,自己团队,自己带的学生,甚至合作伙伴都不要犯错,否则说不好就连累到你。

对“审稿人”的要求也更高

“审稿人”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期刊的审稿人,第二是我们投稿时,帮我们确认论文投到哪里更加合适的人。期刊想要保住自己的SCI身份或者寻求更高的影响因子,审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被剔除的那些期刊,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审稿人审稿不严格导致的。 我们希望更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审稿人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是我们作为科研人员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

另外,投稿之前一定要选好期刊。大部分博士和青椒都遵循“做熟不做生”的原则。自己导师喜欢投什么,实验室传统投什么,自己曾经投过什么,之后的第一反应很大程度上也会选择相同的期刊投稿。

但是,这样选择期刊的方式好比“靠天吃饭”。一旦踩坑,付出的代价也是血淋淋的。

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我们选择期刊,比如使用类似JANE( Journal Article Name Estimator)这样的期刊选择数据库,可以根据你的文章题目、内容自动为你推荐合适的期刊。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显著缺陷。它的推荐机制是根据你这篇文章的题目、内容和之前这本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类似程度来推荐。它并不能判断这本期刊是否“安全”。

作为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椒,我们无从得知期刊是否安全。这也是中科院为何提出《期刊预警名单》的原因所在。

不过,一些资深专家其实可以做到更多。他们会更加清楚哪些期刊质量更高,审稿更严格,而且还能通过甄别论文的质量,推荐更加合适靠谱的期刊,这些工作是软件或者工具暂时无法替代的。

  当然,对于身边没有这种资源的小伙伴,求助那些长久深耕于这个领域的论文服务公司,显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意得辑,就有相关的论文服务,会安排领域内资深专家根据你的文章内容和质量,推荐最适合的高分期刊,这种人工推荐的方式目前来看,是最靠谱也最高效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中国大陆2023AP考试详细安排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

Coggle 4月竞赛学习:图像检索与匹配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