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和工资有关系吗?

听说,斯坦福毕业的Albert回国后已经月薪3万了;听说,沃顿商学院毕业的海归Jerry月入10W都不止;还听说,英国G5毕业的Daniel混到投行高管了......很多人都认为留学生回国发展,首先要看学校综合排名和名气大小。家长们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大学时通常会被一条定律所左右,那就是你读的学校名气有多大,你毕业后的工资就有多高。按照这个方式,家长们就有了尝试一切方法,力争将自己的孩子送入最好的大学。但是,这条定律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如果大学生一味盲目地遵从它,他们在毕业进入社会后所要承担的压力要比普通学生要多得多。

01一定程度上,学校与薪资挂钩

《华尔街日报》在对几千名在校大学进行分析并追踪其毕业十年的状况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某几个职业来说,名校学生的薪酬水平的确比高人一筹,然而在其他几个领域却没有丝毫区别。

华盛顿邮报调查发现,8所藤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7.5万至8.1万之间,超出平均薪资2万至2.5万美元。

哈佛也曾做过2021届本科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25%的哈佛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成为了中高产收入人群(年薪超过11万美元)。

论名校出身与未来收入的关系

海归留学生就业方面,数据显示海归职位的平均招聘薪酬为13719元,是国内应届毕业生的是两倍左右。

名校毕业生的起薪已经这么高了,当我们把时间拉长到10年后,他们的薪资还会有优势吗?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国家大学雇主联合会显示,拿到大学学位的人不仅起薪高,在一生的职业生涯里,收入也将远超过没有拿到大学学位的人。

而且在一度程度上,“名校光环”确实存在

据统计,藤校毕业生的收入是其他大学毕业生收入的2倍-6倍,哪怕是哈佛的中等学生,也要比普通大学的优秀学生赚得多!名校之间也做过相应的统计——毕业十年后,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位数最高,文科专业为主的布朗、耶鲁和达特茅斯平均薪酬“垫底”。不过,这个“底线”已经也超过了全美大学生的平均薪酬。

02定律也会失灵

(一)专业领域差别

有记者跟踪调查并分析了7300名大学生毕业十年以后的去向,将他们的专业分为一下几个类别:商学、工程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教育学等等,同时将大学分为三大类:包含了精英大学和高竞争性大学,中等录取要求型和低要求型。

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了一惊。对商业和文学艺术领域来说,名校出身的确对于学生未来的工资高低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的专业来说,平均工资并不会因大学类型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诸如科学技术、工程、数理领域而言,这方面的公司、机构并不很在意大学毕业生是否来自名校——薪资的评定标准也遵从一样的理念。所以家长们争相让孩子就读名校的举动可能也只是劳命伤财,徒劳罢了。

(二)综合能力是王道

很多指望留学光环的人,最终“死”在了所谓的光环下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能到海外留学的人都是人中龙凤,回国后一定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实际情况往往让人大跌眼镜。在国内人才泛滥的大城市,美国Top10、英国G5的海归比比皆是。

下面让我们看两个例子:

A.Jack,8月底从英国G5金融专业毕业回国

我硕士在读期间就已经决定回国,留学生想要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其实并不容易,职场天花板也能一眼望穿。另外, 非IT背景想在国外找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而且现在欧洲大经济状况不好,综合考虑回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从8月回国参加秋招开始,总共 投了200+公司,参加过 100+公司的笔试,之后又奔跑在 50+公司的面试中,最后都了无音信......

所以想回国求职的同学,不要想指着名校的牌子就能找到好工作,现在换做哈佛、剑桥都不一定顶用。

B.Jason,6月从美国哥大金融工程专业毕业回国

我在今年秋招季投了70多份简历后,等来了两个不太满意的offer。回国前从没想到竞争那么激烈,面试时才发现 80%以上的竞争者都是海归和研究生。因为海归的求职目标都比较一致,都是一些大公司。很多巨头公司看到相对空白的实习简历,直接就把我给淘汰了。

名校加身却眼高手低的人有很多,而卧薪尝胆逆袭成功的人也不少。学历可以是敲门砖,但他不是我们坐吃山空的理由,自然也不是知难而退的借口。海归名校光环只能照耀求职初期,求职后期企业更加看重的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一味执着于大学声望,可能带来的超过现有经济的损失。

03择校是门长远投资

选择大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其几十年中所做的最大的一笔投资之一,家长们非常有必要做一些数据分析后再做决定。学生和家长应该要收集足够的资料,从而进一步估算出大学的学费支出和毕业后的期望工资。

相较于经济压力,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因留学生面临的以下各种复杂的状态,使得忧郁症更容易找上他们: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容易被边缘化;缺少朋友,时常感到孤独;学习压力大;来自父母家人的期许与压力;经济负担。高校校园学生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统计:平均一学年有32%的学生被确诊患有抑郁症,13.5%的学生因为抑郁症而成绩下降。

所以学校是否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融入新群体,体验全新的校园生活等,这种精神上的益处远比大学毕业后的经济回报有效得多。

最终,择校还是要基于学生的天资条件,兴趣爱好。家长应该评估的就是进入一所大学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何种现实情况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B中文A和IB中文B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帝国理工学院市场营销课题科研项目:“冲动消费”和“洗脑营销”背后的心理认知及购物模式研究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