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神童为何越来越普通?

多数家庭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尤其是上小学之前,认字、数数,学起来很快。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小孩很聪明,不亚于神童。但上学以后,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普通大学都考不上。

小时候学东西快或者慢,除了个别人,多数都是正常的现象,不代表小孩就真的聪明或者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讲,也不重要。

小孩的大脑中是空的,只要没有天生的智力和生理缺陷,大部分孩子的聪明程度差异并不大,学说话、数数、模仿成年人等,都会很快。是不是小时候认字多、会加减法、反应快就算真的聪明呢?某种程度上是的,但这些特征并不是反映聪明程度最重要的要素。国外有一项研究的结果比较能说明问题。两组同龄的孩子,一组3岁开始学加减法,一组6岁上小学再开始学加减法,结果两组孩子一年级的数学成绩并没有明显差异。

以后读中小学期间,两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差异。我认识一位女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认识3000多汉字,可以读小说。现在年近30,也成了普普通通的一位市民。 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聪明?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根据多年接触和管理留学生的经验,孩子需要的真正“聪明”有这些:

心智成熟度(懂事)。心智成熟度,是影响人各方面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这一点似乎好理解,但多数家长又不太重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什么女生普遍比男生表现优秀?仔细想想,是不是女生比男生发育早、心智偏成熟、更懂事?为什么到了高中、大学,优秀男生越来越多,女生有点后劲不足?其实也是因为心智成熟的结果。

到了高中、大学,男生也慢慢成熟、懂事了,知道什么该做、不该做,知道努力了,自然他们的表现就不会比女生差。也有人,就算到了40、50多岁,思想、行为还像个小孩,做事还是不靠谱。

原因就一个:身体成熟了,心智没长大,还是不懂事。 家长不能拔苗助长,但应该提供各种锻炼心智成长、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不要包办任何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做学习以外的事、全面接触社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对自己的事情有担当,心智成熟就不会慢,也不会弱于同龄人。

持续的专注力。不少的小孩,上学前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到了小学、中学,坐不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在学习上,越来越普通。这就是缺乏持续专注力的结果。还是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小孩上小学前,每天看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越小需要控制的时间越短。

如果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上小学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一起聊天、玩耍、运动,简单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幼儿、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这种陪伴,也是孩子性格、心智等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父母不需要刻意教孩子学什么,就是陪他们玩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感受到安全、温馨和快乐。

学书本知识,不应该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任务。孩子性格好、心智发育正常、成熟懂事,通常心思就会放在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各方面的表现也就会比较正常、或者比较优秀。

各种良好的习惯。小学高年级之前,学习成绩好坏不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事。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这些习惯会决定孩子后续能走到什么高度、能走多远。从孩子能动手那一天开始,就应该自己吃饭。饿了就要吃饭,这是人的本能。如果把这种本能都给他们剥夺了,自然就会有饭来张口的结果。

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自己背书包,这是学生的基本责任。如果需要,家长可以控制书包里面东西的多少和重量,但书包绝不能让家长替孩子们背。 经常在公交车、地铁上看到,爷爷奶奶背着书包站着,孙子孙女坐在座位上玩手机。坐着的应该是爷爷奶奶,书包可以放地上。爷爷奶奶的这种做法,就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坏习惯。

回家洗手、先作业后玩耍。这既是在培养一种习惯,也是在培养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 到点吃饭、按时睡觉。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自己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首先做到。 吃饭、玩耍的时候,不玩手机、不看电视。这一点,也需要家长自己带头示范,家长首先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做事、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很重要,但小学三年级前,效率远重于质量。

小学高年级质量和效率同等重要,中学阶段,质量更重要。 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能力。见面打招呼、问好;向别人表示感谢、告别,这是良好的习惯。能与陌生人交流、能提问,这是一种社交能力。

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培养。从小给孩子各种尝试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真正有兴趣的方向。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自身条件和能力、家庭条件能允许自己做什么;是否有机会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喜欢的东西,有些可以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些可能会成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最坏的情况是家长和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学什么、能做什么。中考以后才考虑要不要出国,考大学时才来研究读什么专业,怎么说都有点晚。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交给学校就可以的。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其次是学生自己,尤其是到了中学、大学。学校、老师、社会是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帮助,都是外力。有爱好、有目标的孩子,多数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好的结果。

扬长避短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一个人有缺陷和毛病,这是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足,没有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将很难在这个世界立足。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拼命弥补缺陷,时间和精力要多放在强化自己的强项上面,不断放大、再放大自己的长处,足以安立命。

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年龄无关。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这些规则和要求,孩子不会天生就会,需要家长自己以身作则,需要灌输和引导。 遵守规则的孩子,通常也能自律。自律的孩子,哪怕小时候很普通,但后劲足。年龄越大,家长越省心,结果越来越好。

走出自己的圈子,去看一个完整的世界。人,都有天生的圈子,但这个圈子非常局限。社会,也是有限的,需要进入到另外的不同世界,才能看到本质和全貌。看到完整的世界,才会有完整的人格。不只有往上看才是拓宽视野,向下看,左看、右看,都是在拓展我们的认知。一个社会,不只有风花雪月,还有饥寒交迫。我们应当引导孩子见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家庭成长的过程

如果你对孩子有期望、有要求,家长需要系统学习,分阶段找到培养孩子需要注意的事项、落实主要的目标。教育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有眼光、有能力,更需要用心。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好这件事,必要的时候,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孩子的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事要做。既然很难十全十美,那就抓住重点,做好最基本的1、2项吧。 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学习。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加拿大高中生重量级医科类夏令营综合盘点

下一篇

知识分子能有多阴阳怪气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