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grity在选校中怎么体现?

22-23申请季已经结束,恭喜雅恒学员收获了不少顶尖大学和文理学院offer!每一位学员收获的录取成果都不是侥幸的,背后积攒着其自身的努力与对申请的多方面思量;这些思量中也包含着一个重要问题——选校

很多人在申请季中选校会于一开始从学校的排名入手以确定范围,这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观察到目前仍存在太多过度依赖排名、甚至以排名作为绝对标准来择校的情况,申请在某种程度上被矮化为竞争高排名学校的游戏,美国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和社区等几种面向在一定程度被轻视了,这是值得警惕的。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并不否认相关排名的正向意义,排名通过各项指标对不同大学的整体声望做出了排列,排在前列的学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更高水平的学术资源、更优秀的校友人脉,更容易收获社会的认可。我们也当然非常希望且一以贯之地尽全力协助学生去到其期待的更高水平的院校。

那除了匹配排名之外,美本申请选校还应当考虑那些维度?而除了单一扁平的考虑因素外,要如何以多元的视角综合多个维度进行择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美国大学的选校问题。

对排名的讨论:选校的本质是什么?

U.S.News往往是大多数学生家长择校的起点所在,学生或家长一边看着自己现有的标化状况和语言水平,一边匹配自己的情况能进到“前xx的学校”,这足以说明U.S.News在国内的认可程度之高。

排名“高”可以作为一个“好”学校的标签,由此切入再去衡量学校其他方面的是否值得自己选择。但这样的标签化处理极易陷入的一种惯性思维是:好学校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排名高。这个逻辑当然是一击即破的,以及收到的驳斥往往是好学校是因为它“好”所以排名才高的。
那排名对于正在申请的学生本人,是真的绝对意义上的“好”么?(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或否的简单疑问。)

U.S.News rankings等大学排名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更迭的公式算法,学校的多个可量化信息被输入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排名。这是一个非常高效快速、但也笼统扁平的算法,学生并不能在这样一个排名中得知某个学校教的东西是否符合自己未来想学的内容,亦或是某个学校是否匹配自己所期待和追求的学术氛围与社区文化。

值得一提的还有专业排名。有部分朋友可能一开始的专业方向就很明确,于是在择校时重点查阅某一所学校的目标专业排名是否靠前;但是,大部分专业排名的算法基本依照的是各个专业的细分领域下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因子等因素计算而成的,这些因素对于研究型的硕博学生才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接受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教育的本科生而言可参考程度并不高。

除了较少数的学校专业诸如坐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CMU、宾大和康奈尔的商科及工程专业中的细化方向既具体又强势,想学这些专业的同学对于这些学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专业排名来考虑择校外,对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进入美国大学后专业之间的区隔并不明显,而且随着学分和成绩的不断积累,转专业的难度其实是很低的。

综上,没有哪个排名是完全可靠的,各类排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入门参考,它并不构成你未来在选定的学校中一定会获得良好就读体验的背书,因而选校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排名上。

那选校更多是在选什么?选校既是在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关系到就读体验的教育机构、关系到学术水平的研究机构,也选择了自己未来四年的生活样态;亦是在选择一个自己更加认同的文化社区和人脉资源圈,更是在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个体

大学有性情:将大学看作完整的个体

与国内大学非常不同的是,不同的美国大学之间是非常迥异的。我们以往常常去对比大U和文理学院的不同,但其实大U内部或是不同的文理学院之间也会存在着多种大大小小的差异。

美国的不同大学,无论是作为教育机构本身而言,不同大学间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会存在不小差异;还是作为文化社区而言,处于不同地理位置,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之间其圈子风格也难以趋同;这些都是不同大学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另外,不同大学对于自身鲜明个性的宣扬,也更加把这种差异和个体化进一步深化和放大——甚至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将大学看成不同的个体,那每个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个体。

这种说法是不是很熟悉?在整个申请季听到的最多对于申请材料质量的判准,不外乎是某个活动能否突出申请者自身的个人特点、又或是某篇文书写得到底有没有很“我”,等等——你的申请需要突出自己的独特与完整,是因为你选择的学校本身就独特而完整。

当美国大学作为教育机构

作为教育机构的美国大学而言,首当其冲的差异点在于不同大学间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及要求的各异

有些学校处在几乎完全灵活的一端,比如阿默斯特学院和布朗大学设置的开放课程方案(Open Curriculum),在完成最基本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任意课程来修读,如果不满意自己的课程成绩甚至可以只在成绩单上显示某门课程通过与否。

美本选校丨Integrity在选校中怎么体现?

而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是相对严格且强制的,提到这能直接想到的学校就是哥大,所有进入哥大的本科生不管其喜欢与否,都需要完成本科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的学习,而这套课程包括了六大门类必修课(包含大量必须阅读的原典)和规定范围内选修课组成的方案体系,整个课程完成下来你将会获得自身核心素养、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质的提升。

美本选校丨Integrity在选校中怎么体现?

处于这两个端点中间的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耶鲁,它在培养方案中采用的是学习分配原则,学生修读的课程既可以计入学生的专业要求学分,也可以计入分配要求,它的规则只设置了一个最低要求,即防止理科学生不学一点文科,反之亦然。

为什么不同的学校会有这样不同的设置?

课程设置开放的学校,其考虑更倾向于鼓励学生在没有过重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前提下,自由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课程,通过确认自己想学/不想学的,在课程学习中一步步探索出自己未来更为细化的方向所在;而课程设置严格的学校,其出发点更多在于希望在本科早期就给学生打好足量的基础知识框架,建构好自己的核心素养,以准备迎接未来的更多挑战。

到底该选择课程设置开放的学校还是严格的学校,这对于不同人而言会有不同的倾向,而这些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同学校教育理念的各有不同,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你只需要在选校时,探索和认识到不同学校的差异,最终结合自己的偏好和能力来进行选择。

当美国大学作为文化社区

美国大学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社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氛围和价值观念,它们或多或少都具备了独特的风格气质,这些风格气质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学校的文化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其校园氛围和社区群体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比如,芝加哥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会影响学生形成严谨、求实、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其文化受第一任校长威廉·哈珀的影响,他试图打造一所与当时美国传统大学理念不同的大学,于是便将芝大定位为一所以自由研究为基础的大学,这种强调自由探究和学术自主的理念在大学后续的文化形成与延续中得到了体现。

作为女子学院的韦尔斯利学院则非常鼓励学生在学术、社会、文化和正值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这对学生自身对于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权力和领导力建立起更深的认识。

在建校之初,学校便确立了一种注重培养女性领导力和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这种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影响持续至今。

明德学院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国际事务,这培养起学生的全球视野、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强调的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的这一文化与学校所处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的乡绅贵族文化有关,而明德学院建校时正好处于美国社会快速变革的时期,当时的宗教和慈善组织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慈善事业,学校在创立之初便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积极建立起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促进交流与合作。

不同学校对于自身文化的个性化强调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而你对于所申请的学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你对其学校文化的认同和选择,你在选择成为这些学校文化社区中的一分子;在申请时,你不仅需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各项硬性条件,同时你也需要符合学校所尊崇的文化价值观,这是隐性但也非常重要的文化门槛。

如果说你对带有较强历史文化属性的学校不那么感兴趣,觉得自己更感兴趣去申请公立/州立大学、以及类似于JHU一类的重研究类大学,这也是完全ok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在申请中都会涉及到why school文书——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学校,背后的其中一个重要意涵在于,你为什么要选择加入这个社区、你同这一社区的联系和关系何在。  

所以我们对学生申请材料中需要体现的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关照以及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一再强调,其实就是在复现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对文化社区的积极参与要求。

但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这种强调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申请,而是我们认为享受美国高等教育的每一位同学,无论选择的方向是什么,都需要对社会有应答,要培养起自己的社会正义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根基。

选校:完整个体间的双向匹配

行文至此,如果将美国大学看作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备各异的文化社区和理念价值观的一个个独特完整的个体,那我们其实可以将选校理解成完整个体间的双向匹配

这种匹配往往会由点到面,从最开始的“这个学校地理位置适不适合我”“我的标化能不能够到学校门槛”,到后来的“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文化活动多还是户外活动多、而我更喜欢哪一种”“学校价值观影响下形成了这样的文化社区,我能/不能更好融入”……在申请中,学校通过你的标化、活动、文书由点到面地认识你,而你也通过各个方面和深度的信息由点到面地了解学校。

因而申请与选校的双向匹配其实都是一种整体行为,核心在于每个完整个体各自的integrity。

明晰上述逻辑后,选校其实就是一件对学校建立整体认识从而通过申请推动双向匹配的过程。那要怎样建立对学校的整体认识呢?

选校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它包含了非常大量的信息检索工作。因而在开始选校的最初期,可以先通过合适且你能够习惯的工具(比如咨询顾问、使用工具性选校网站)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对各个学校建立起大致的初步了解,划定目标学校的大致范围。

对于已经大致确定的目标学校们,你可以开始更加深入来研究它们:既要关注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面,通过学校官网等渠道了解到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也要熟悉学校作为文化社区的一面,多查查学校的建校历史,了解校园传统、故事轶事和“小道消息”等等信息,尽可能地去建立对目标学校各种各样的认识。

在选校阶段,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会强烈建议亲自访校,除了走访那些可能在网上曝光度已经非常高的名校之外,对于自己感兴趣但网上信息较少但校园文化氛围浓的学校也请尽量去走走,去校内和具体的人建立起联系,可能是招生办公室的老师、又或是学校大活动里认识到的在校同学,尽可能地在访校过程中与所处的社区建立起联系,这无论对申请还是对你自己的成长都有无法比拟的意义。

美本选校,从来都不是一个看某个学校排名高、然后选定、接着就去埋头达标的过程,你的人生未来的诸多重大选择也会如此,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考虑,它们都是无比真实且十分现实的。

你也从来不是一个达标机器,美国大学的选拔更多只会把你当成完整同一的人来看待,你需要、且有义务地自发去做更多复杂的考虑,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雅恒学院的往届学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感受可能是煎熬的、焦虑的,又或是现实的、平静的,但所有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本身便是一个重大的成长,关于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的成长。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Common App与Coalition App哪个申请平台比较好?

下一篇

IB 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没有优势?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