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研人你还会让子女继续搞科研吗?

罗之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研究专业,多年科研教学从业经验,现于某一本大学从事科研、师资管理。知乎十万粉丝大V(本号首发)

前几年有一个高校的学院院长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

希望我的孩子顺顺利利读完博士,差不多发几篇文章,找一个二本院校,做点人文社科研究就好。

颇有一种“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之感。当时还颇为不解,一个学术大牛,为什么对孩子要求这么低?而且不客气的说,靠着他这棵大树,做点自然科学研究,尤其是院长自己这个专业的话,那不是顺风顺水?不过这几年逐渐的缓过味来。因为院长说的这种情况,除了收入一般没啥前途,那可真是舒服。

当然,这只是个例,实际上研二代和各种二代群体一样,十分普遍不说,而且大多都工作做得都很好。不可否认,人们的认知差异很大,因为工作原因,我和很多科研人员聊过子女教育的问题。大家的期望大致分为三派:

1、还是搞科研好,象牙塔还是比较单纯和舒适的环境,孩子如果争气,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工作还是个好选择。

2、科研太卷,孩子千万不要再走父母的老路,还是让孩子去干金融/IT/公务员吧。

3、无所谓,科研也好,体制也罢,随遇而安,反正自己是孩子强大的后盾,富贵虽难,小康不难。

其实每一种认知都是事实。比如第一派,其实在科研人中很有市场,尤其是本身工作做的不错的那批科研人,更愿意孩子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因为他们从科研这个行业里吃到了甜头,知道外面世界的“险恶”,也希望孩子在这样的“象牙塔”里继续他们这一代这种生活。尽管科研圈已经被“世俗”掺杂进了五颜六色,但是象牙塔不管怎么说还是相对单纯一些。

科研是一件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工作,是一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多过靠关系靠人情的一份工作。这样的工作仔细想想,似乎还真就只有科研这一份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搞科研真不是什么坏事。

我身边就有很多靠着搞科研,快马加鞭步入小康的例子。比如我导,小城做题家一路985本硕博,最后留在北京的研究所,如今也是大老板一枚,在北京也早就做到衣食无忧,属于小康那一波了。

对于第二派,其实也有一定道理。科研卷是真的卷,毕竟科研水平水涨船高,去年发二区还能进高校,今年就得有一区,过两年怕不是得好几篇一区才行。所以还是金融、互联网、公务员香。但作为一个从科研转行做行政的人,我其实更想说,有些人对社会残酷的认知还是不足。

我从科研转行行政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是大家能想到的这些,原以为行政管理工作又好做又威风,但转行这两年来,真的身心俱疲,远不如当年做科研的时候开心。做科研固然辛苦,但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辛苦,都卷。就拿大家觉得最旱涝保收悠闲自在的公务员来说。

现在虽然很少有人还相信公务员朋友一张报纸一杯茶坐一天了,但是普遍也觉得公务员相对很轻松

我上个月出差,正好和省厅的一位朋友约着聊了聊天。他所在的部门确实挺关键,但忙碌程度也确实超出我的想象。据他说,他已经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11点以后,甚至有一个礼拜没回家,每天干到两三点。就这工作强度,是不是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夸张很多。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越是核心关键部门越忙,就和越是好大学科研越卷一样。

至于那些不旱涝保收的公司行业,你经受的压力更大。随时为自己是否还能保住目前的高薪工作担忧,为自己会不会中年被裁担忧,这种情况下何谈幸福感。至于最后一派,往往是身价颇丰的大佬们的选择,也是我开头说的那种,进科研圈也行,找个安稳旱涝保收的工作也好,反正有自己这个坚强的后盾。这些大牛们深刻了解科研圈和社会的现状,知道哪里都不容易,科研又比较吃天赋。

如果天赋一般,非要和众多天才一起卷起来,可能忙忙碌碌半生却也无所成就,还不如随遇而安的好。

科研圈也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不过里面的人出去很可能又想进来,但他发现自己进不来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更本质的问题是——没有哪个职业真的那么完美无缺。又或者说,很多职业都只是“看起来”不那么美好而已。比如,网上经常会看到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但是我身边的医生朋友,有一大票都推荐甚至帮助自己的子女、亲朋学医。原因无他,一定是在他的认知中,学医和当医生是一个相对最优,或者起码较好的选择。

我们习惯于看到每个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然后忽视他背后吃得苦受的罪,寄希望于自己能找到一条轻轻松松的光明大道。

于是想着,如果某些行业的圈内人都推荐/不推荐自己的子女从事那项工作,那一定怎样怎样……但是,这种轻松坦途并不存在。一切看上去美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科研如此,医生也是,公务员,体制内,大厂……概莫如是。这句话看起来像鸡汤,但其实不是。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SAT机考建议使用哪些题目?

下一篇

英本留学A-Level怎么选课+申请大学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