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独立本科研究生选择留学还是考研?

Q:三本学院读金融,绩点3.5+,对于考研,本专业学长学姐没有考上什么好的学校;对于留学,家境小康但大学已花费过多。申请问题如下:

  1. 如果留学,有什么性价比高的学校推荐?之前了解到爱尔兰的圣一三大学和都柏林大学,不知道以我的条件能不能申请到?
  2. 一些大企业都是要英美澳等国家海归,不知道爱尔兰的海归(如果留学,会先工作一两年)在国内竞争优势大不大?

回答题主的问题前,我们先把话题放大到考研和留学的选择上。

目前来看,无论是每年的升学焦点话题、还是实际的考研数据统计,大陆考研人数的增量显然已经到了一个超级饱和的状态。

2010年至2022年,超过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只有2014/2015年的报名人数稍有降低。

2016年以前,全国考研人数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水平,报录比稳定在3:1。

2016年以后,历年考研人数的增量分别约为24万、37万、52万、51万、36万、80万,最新2023年的报录比粗略估计为4:1,预计超过350万的人惨烈落榜。

而在险胜的四分之一上岸考生中间,又有九成学生进入的是双非院校,有机会通过研究生考试、并且顺利进入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几率不到5%。

考研的景象已经如此触目惊心,反观留学这条升学之路,也并不见得就是多么好走的捷径。

便宜的亚洲留学地区已经越来越不便宜,并且排名稍微好很多的知名大学,申请内卷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拿香港前五的申请现状来说,前3-5年985/211、以及双非高均分学生申请并不难,但现在港三的生源背景跟英国G5和美国藤校生源基本没有差别,能拿到城大+理工offer的大陆学生申请英国“王曼爱华+美国TOP50”问题也不大。

而且现在不管是考研还是留学,主流的方向都有一个共同趋势:

大陆985/211高校已经明显开始缩招,越是热门报考专业的名额分配越倾向于保研录取学生,普通本科学生想通过考研实现学校背景的逆袭难上加难

英美名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开始有所调整,过去我们认为录取门槛比较水的专业,现在也并不容易(比较明显的就是英国的UCL 和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bar越来越高)。

在往期文章中,我们提出一个留学申请观点——无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政策怎么改变,是限制还是放宽,对于中国大陆申请者而言卷的内因不在于境外院校对于申请门槛的设置,而在于同一批申请者的平均水平基准线。

简单来说,留学录取难度不在于学校的申请资格要求,而在于同一批申请者的相对背景。

所以相比考研,选择留学的最大优势是结果比较可控,做好前期的定位评估和申请规划,最起码能有学上,并且拿到的硕士offer往往比本科学校好非常多。

在反向考研(研究生学校比本科学校差很多)越来越普遍的当下,选择留学的核心优势是试错成本小、容错机会大,为了升学所做的努力大概率都能得到一个正向的反馈。

不过,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相对更高的学费和总费用让很多工薪阶层的学生难以负荷,而且随着时代红利的削减,高昂经济投入所带来的回报率越来越低

所以在选择留学之前,也要实际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提倡掏空家庭积蓄留学,更加不建议举债留学。

分析完如上关于考研和留学的现状,以及核心利弊,我们继续回到题主的两个选择疑问。

首先,关于性价比高的学校推荐,学姐个人认为考虑性价比一定要综合三个要素——申请难度/留学费用/学校排名,三者满足任意两项都可以称之为性价比较高的留学选择。

针对题主提出来的爱尔兰圣三一和都柏林大学,这两所论性价比一般——学校的排名和知名度整体不突出,热门商科、计算机的申请难度也不低,大陆本科学生要求985/211或软科世界大学TOP200,且均分要求在82%,且留学费用和英国相比差不多!

对于本科背景比较普通的大陆学生(双非本科以下),从性价比三要素的角度来衡量:

如果你在预算方面比较高,美国+澳洲会更能申请到排名高的学校;

如果你的预算有限,选择中国香港或者马来西亚更合适,前者的学校在大陆知名度更高,后者的院校排名和留学费用以及申请难度都不高。

其次,关于回大陆就业认可度的问题,主流留学地区毕业生的认可度确实要相对高于小众地区。

因为对HR而言主流地区留学生有更多可参照样本,也经过了学校和市场的长期筛选,信任度肯定更高的。

除了留学地区主流与否,影响我们在大陆就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其实是本科+硕士的综合背景。

尤其像金融证券行业,硕士学历、名校背景基本都是标配,如果你本科很弱,家庭也没什么资源,即便是硕士上了TOP100,在特定的就业圈中也是多如牛毛的存在。

所以讨论留学后的就业竞争力,单看硕士学历或者不考虑行业用人水平,都是不合理的,其中掩盖了多个比较变量的事实。

你应该跟同样本科背景但没念硕士、或者硕士弱于你的毕业生比较,以此判断留学硕士学位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拿我自己来说,本科内蒙古某双非财经院校,最好的工作岗位可能就是当地的银行柜员,到手工资三四千。

我不甘心于这种出路和前途,于是经历了一番波折顺利去了港中文。

当时念的专业虽然比较冷门,但自己在学业和实习上从未懈怠,一年硕士读完顺利去了四大,起步月薪直接过万。

大陆读研的同学还没毕业,我就把留学费用都赚了回来,现在自己正式创业五六年了,直接年薪百万。

我不想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但至少选择去香港留学至少让我有机会走上另一条人生赛道,在本来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中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对于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答案是比较开放性的。

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的家庭经济能力可以匹配上留学的想法,尽管可以出去到处看看,把握每个机会多试试,未来是创造出来的、行动出来的,不是坐在那里想出来的;

如果你的家庭经济能力比较紧张,甚至家人都还挣扎在生存线上,那现在选择留学对你来说就真没必要(注意只是现在,永远不要给自己绝对设限),早点经济独立起来,留学多晚都不算晚。

不算总结的总结

很多人会用费用去预估考研和留学的可行性,认为家里有钱就可以留学,家里没钱就只能考研,但学姐认为不管留学还是考研,对一个真正拮据的家庭来说其实都是比较大的负担。

考研学费不高,但不稳定因素太大,时间成本太高,从开始准备、成功上岸到顺利毕业,中间过程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寒门学子来说,读书回馈家庭几乎是他们首要的责任,或许你没有选择在经济上过多消耗整个家庭,但作为一个成年劳动力的缺位未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消耗。

我们感慨考研上岸得之不易,但从未设想过因为家庭经济只能选择考研的学生,当父母处在一个赚钱能力急剧衰退、家庭抗风险能力最为脆弱的时刻,他们怎么可能不对自己的选择和未来产生一丝一毫的煎熬?

所以面对选择,留学是赌,考研亦是赌。

只不过留学是生意人的赌法,考研是老实人的赌法。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Top10及常春藤盟校最新转学录取率分析

下一篇

疫情之后为什么英国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念私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