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姐
本科:浙江大学信工
硕士:芝加哥大学CS
实习经历:微软实习软件工程师,
阿里巴巴实习算法工程师
01
选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对我来说,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我的初高中就读于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后,我的好朋友们大多都选择申请出国完成本科学业,而我选择参与国内高考,和父母约定四年后申请国外研究生。
朋友们对我说:“我们要在更高处相见,去看看过去没看过的地方。”
我说好。
这就是选择留学最初的理由了。
只不过一开始,我想去的是英国,想读的也不是现在在读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02
说起来也很奇妙,最初特别想去英国留学,是因为帝国理工学院的名字很吸引我,听上去很贵族气质。
又觉得网络图片中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每天都穿得很禁欲系(长大后才知道不是这样的),所以想读金融专业。
小时候做决定的依据总是长大后觉得比较奇奇怪怪的一些因素。
再长大一些,升入高中后,因为特别喜欢的一本小说《至此终年》中的男主顾老师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所以我特别想去那个大学读书。
这听上去也不是什么常规的理由。
还有几个原因是:国内研究生要读三年,国外比较快。国内研究生默认是科研导向的,而我只想继续上上课然后就业。不过这些理由都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想到的。
不过高考就像一个大型扭蛋机,我开出的盲盒让我本科四年就读于信息工程专业。阴差阳错,接触了软件、硬件等领域的研究。
所以之前做的计划也都没有派上用场(笑
但单就是否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我还是觉得要尽早考虑,尽早选择,尽早准备。
03
当明确了要申请研究生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后,就可以开始做很多准备了,比如语言考试。
不过还需要考虑的是,读研的话,是选择本科的专业继续深造呢,还是换一个专业读?
我个人而言,从本科的EE(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跨申CS(computer science)专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软件课学得比物理和电路课好得多。
转专业这个想法,起始于我大一下学期看到自己大学物理甲II和模拟电路都只有61分的那一刻。虽然我确实没有认真学,但是这分数确实也同时说明了我对硬件和物理不感兴趣(同时也没啥天赋)。
大二结束的暑假我去UCLA上了个夏校,想要提前感受和适应一下纯英语教学的环境,顺便去看看有名的洛杉矶这个城市。而那次旅途让我觉得去美国读书也挺好的。于是大四申请季的时候,我主申美,辅申英。
既然决定了要转CS,我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专业,了解它的内容,架构,以及就业。大三在校内的时间,我蹲在导师的实验室跟着学长学姐做科研,大三暑假和出国前的暑假,去微软和阿里做了两段实习,想自己亲身体会一下这个行业。
大四上是申请季,大四下收到offer后,既不想去CS特别强的学校和别人卷死卷活,也不想去课程压力特别大的项目,我深知自己做作业速度之慢。自己想去个大城市,如果学校综排比较高就更好了。所以兜兜转转来到了我现在就读的学校。
选校这个东西,感觉还是顺从自己的心意最重要吧。就像小时候以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决定想要留学,长大后我依旧因为奇奇怪怪的个人喜好任性地做出了被同学说“傻傻的”决定。
但经过一个学期,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更适合我。
04
如果要说,出国留学,对我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答案可能会是这样的。
过去22年,我一直长久地住在一个城市里,得益于留学,我终于来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原本我只是知道这个世界的广阔,但当我到了大洋彼岸之后,我有亲身体验到这个世界的广阔。
物理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各种意义的广阔。
打下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坐在客厅靠窗的沙发旁,房间里的课桌虽然也正对着窗,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密歇根湖,但我还是更喜欢在下雪天把电脑搬到客厅来,靠在窗边边看着漫天大雪边敲代码做作业。北方的雪和暖气,与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南方如此不一样。
我遇见了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对一个问题持有与我完全不同看法的人们,直接体验文化交融与冲突,接触更多的东西,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试着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我所见的风景是怎样,便会感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些读过的书,独自走过的路,那些缓慢又笨拙的生长,都会让我的生活变得独立且丰富。
不过有时候还是会严重怀疑学校是缺经费才录取我这个国际生,绝壁看上了我的学费。我为什么会被录取啊。为什么同学们都这么厉害啊。(笑
当某一天,你惊鸿一瞥,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的一角,突然就领悟了追寻星辰或许是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冲动与激情,也许正是这种激情,让飞蛾扑火,让尾生保柱,让几亿年前的地球生命孤注一掷由海洋爬上陆地。
我喜欢永远在路上,不求去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