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编在网上冲浪时看到这么一则“国际学校花钱买乡村小学支教资格”的消息,再度引起了大家对高中生公益的讨论。
事件概述
某国际高中出面联系了一所乡村小学,给学生提供支教机会,确定合作后,该乡村小学又要求支付一笔捐款方可推进支教活动。双方洽谈好金额后,支教活动也顺利开展。
然而活动结束后,乡村小学迟迟未收到原本答应的捐款,便一气之下上门“要债”,并且还提出提高金额、资助新款电子产品设备等等要求,而国际学校这这边为了不影响学校的形象,最终只能一一允诺。
不少人表示这件事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慈善不应该被金钱衡量,也有人说错在国际学校方,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履行承诺。但抛开这几方面,从校方前期竭力推进活动进展,也不难看出对于准留学生而言,公益活动经历似乎依然成为留学申请履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你真的知道你是为了什么而去做公益吗?
准留学生为什么要做公益?
▲哈佛大学公开的2025届新生资料中,有60.6%哈佛学生的课外活动拥有公益服务经历。
从功利角度说,在CommonApp(美国大学申请系统)中,要求学生填写高中课外活动,而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则是下拉菜单中的一项,公益经历可以丰富自己的活动列表。
而做公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你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能力所及去做实事,帮助自己所在的社区亦或是哪些需要外界助力的社区群体。而在这参与甚至是组织筹备活动的过程中,所提升的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执行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才是我们终身受益的。
而这也是美国大学将Community Service列入申请系统选项中的真正原因,哥大招生官也公开表示过,“其实有时候相对于你做了什么,我们更关心的是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所以重要的是你做事的动机和过程。”。
如何选择适合的公益?
那么,如何找一个适合并且落到实处的公益活动呢?首先它应该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益:
① 以利他性为主要目的
一个真正的公益行为一定是对于一群人乃至一类人(往往是身处困境或有实质性困难的人)有真正的益处,例如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推动国家和政策对其的关注等。
② 稳定、持续的付出
去乡村支教一周,就能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了吗?答案显示否定的,持续性是考量一个公益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让公益行为的效果落到实处的前提。
③ 创造有影响力的公益行为
广度影响力:有的时候,个人微薄的能力无法真正完成帮助,那么就需要大家去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哪怕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为继,这件有意义的事也还有人继续进行。
深度影响力:结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可以制定创新的解决方案,根本性的解决弱势群体的某个问题,例如设计一款适老性水台,方便老人安全生活等。
其次,大家尽可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公益项目去完成,只有当你真正关心这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你才有动力把这件并不简单轻松的事情进行下去。